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4.1.2幂的乘方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能运用“幂的乘方”法则进行运算。教学重难点:1、重点:幂的乘方法则及用法则进行计算。2、难点:幂的乘方法则和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的区别及这两个法则的混合运用。教学过程:一、板书标题,揭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能运用“幂的乘方”法则进行运算。二、指导学生自学自学内容与要求看教材:课本----,把你认为重要部分打上记号,完成第143页练习题。想一想:1、幂的乘方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有什么同异?2、幂的乘方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计算的?3、底数的指数可以进行怎样的变换?6分钟后,检查自学效果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认真自学,并完成P143练习,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检查自学效果1、学生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2、学生回答P143练习3、学生板演计算:(1)(-a2)5;(2)[(-x)2]3(3)[(a-b)3]4(b-a)5(4)-22·(-a3)2·(a2)4-(a5)2·(-a2)2五、点拔,矫正,指导运用1、归纳:=(都是正整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2、注意:(1)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代数式。(2)注意幂的乘方中指数相乘,而同底数幂的乘法中是指数相加。3、运用法则,进行计算计算:(1);(2);(3);(4);(5);(6)。六、随堂练习计算:(1)(2)(3)判断题:(1);()(2);()(3);()(4);()(5);()(6);()点评:进行幂的运算时应注意什么?(由学生回答)计算:(1);(2);(3);(4);(5);(6)。七、拓展与提高计算;你能比较的大小吗?八、作业《感悟》《轴对称》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中的第一课时,下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第一课时《轴对称》,本节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认识轴对称的特征;同时本节内容与图形的三种变换操作(平移、翻折、旋转)之一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对图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轴对称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轴对称性质及后面学习等腰三角形和圆等有关知识奠定基础。同时这一节也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相关内容之后安排的一节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这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和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切实可行的。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称轴;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理解并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对称轴;了解对称点.(3)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比较——操作——概括——总结一应用”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欣赏图形的对称美。(二)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有关概念.(三)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联系、区别.四、教法和学法设计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选择的:【教法策略】采用以直观演示法和实验发现法为主,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展示,创设出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发展和提高。【学法策略】: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有关内容。【辅助策略】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