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比例的认识比例的认识(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16——18页的第一课时内容)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自学和合作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教学难点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正确的写出比例。教法学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学卡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复习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2.谈话引入新课。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比例的意义。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吗?请联系比的知识,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你们能说出每幅图的长与宽的各是多少吗?请在学习卡上写下来。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完成学习卡的第一题。2.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1)交流反馈。(2)引出比例的意义,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6:4=12:8,也可以写成6/4=12/8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比例)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处理好了讲授与自学的关系。】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师:在图上这五张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生汇报【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系统的总结,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考虑问题要多方位思考。】5.内化意义,提高认识(1)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2)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怎么办?”6.引申应用学生自学数学书的16页的问题三。7.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题略)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比例比=比12︰6=8︰4(12/6=8/4)内项外项《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是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这一概念的建立很重要。由于比的认识是上学期学得内容,学生有了一定的遗忘,所以在教学前,我先给学生复习了比的知识。什么叫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后两个问题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非常重要,如果放在这节课中,可能会冲淡本节知识的学习,还会给本节课的目标的达成、黄金时间的利用造成影响,所以我在本节课前已经做了很好地复习,这节课仅仅提了一下,事实证明这样的处理是正确的。)这样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本节课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创造有效学习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1.在备课之前,我仔细阅读了课标,教学参考书,以及各种参考资料,不过对情境图的处理我还是大胆的对它进行了创新:那就是通过独立完成“学生学习卡”的第一题,(这里有二层意思,一是复习旧知,二是为比例的意义做准备。)让他们通过计算和归纳,将比或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起,把比或比值不相等的比的写在一起,让数据来说话,比值相等的图片就像,比值不相等的图片就不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2.当引出比例的意义后,我又将自学与讲授相结合。让学生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这样做既符合“学法建议”里的“以学生自学为主,理解比例的意义”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成为习惯,合作成为常态。”我在这个环节特别安排了两组“数字相同,而组成的比例的不同”这样的例子,旨在通过这个练习给大家传递一个信号,“相同的四个数,由于不同的数字排列,比值不同,会组成不同的比例。”这个目的达到了。学生汇报完毕后,我让小组长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3.多次运用学习卡的“第一题”的数据,刚才“我们是纵向比较得出这几张图片像的理由的,其实我们还可以横向比较,比如:图片A的长与B图片的长比是6︰3,比值是2,A图片与B图片宽的比是4︰2,比值是2,因此他们也可以组成比例6︰3=4︰2”,这样设计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