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习目标内容索引基础认知学习思考一、理学的创立——北宋1.基础奠定(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2)邵雍重新排列《》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3)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一派。2.形成:程颢、程颐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其核心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二、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1.主张和成就(1)理气论:主张先于气,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2)修养论:仁者境界强调获得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3)社会政治理论①道的价值内涵是“”,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②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4)著作: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注解,从此《四书》成为的经典。2.影响: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1.陆九渊心学(1)主张:提出“”,意思是本心即天理;认为应剥落、扫除“物欲”“意见”等人心之弊。(2)评价:他是的开创者,其思想言论强烈地冲击了当时的思想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2.王守仁心学(1)主张: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就是天理、本心、良知;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2)评价: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3.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致良知”释义:这是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良知”即天理,是指人的道德意识。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借助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深化探究核心突破主题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提示不同:程朱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有无本质区别: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2.求“理”的方法史料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思考据史料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不同点主题二宋明理学的特点与影响2.影响史料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思考(1)据史料一,归纳概括理学的积极影响。史料二“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清]戴震思考(2)据史料二,归纳概括理学的消极影响。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改造成为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一、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程朱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程朱理学是一种以佛、道、儒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它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首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二、程朱理学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程朱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元素。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程朱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和禁欲主义思想,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2.影响(1)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它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和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