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圆的认识》教案一、教学内容圆的认识(教材第57~58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三的第1~5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2.会使用工具画圆。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三、重点难点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式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小组内进行交流总结并举手回答)2.出示圆形图片:(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二)新课讲授1.认识圆的特征。(1)在小组内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2)动手折一折。①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讨论。(两次折痕有交点)导出圆心概念---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②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一样)(3)认识直径和半径。①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小组内分工量不同折痕进行对比)②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③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4)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以下问题:①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②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③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①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②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d=2r。2.学习画圆。(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用圆规画圆的注意事项:①带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②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画圆的步骤:①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②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圆心上;③把装有铅笔尖的一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三)课堂作业1.教材“做一做”。(1)第1题。让学生按要求进行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另外几条线段为什么不是圆的半径或直径,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2)第2题。出示题目后,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能使画出的圆的半径为2cm。接着,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cm的圆。3.判断,并说说为什么。(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3)直径是半径的2倍。()(4)圆的半径都相等。()4.思考题:在操场上如何画半径是5m的大圆?(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本课时练习。2.教材练习十三的第1~5题。5敬业与乐业学习目标:1、反复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层次。2、辨别本文采用的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3、用制作资料卡片的方法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和格言。4、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演讲和口语特色。学习重难点:1、本文论证层次的梳理和论证方法的辨别。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领悟和文中某些观点的质疑。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二、简介作者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三、介绍演讲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认清对象,确立主旨思路清晰,节奏明快3.感情充沛,例证动人4.语言准确,形象生动四、介绍议论文常识三要素结构论点提出问题(引论)论据分析问题(本论)论证解决问题(结论)五、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先后谈也哪些问题?(有业、敬业、乐业)(2)你认为这几个问题的关系是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