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班级情况分析:本学期一年级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本学期的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重、难点: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难点: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三、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措施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五、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准备课2课时ﻫ第二单元位置5课时ﻫ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16课时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6课时ﻫ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4课时ﻫ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9课时ﻫ第七单元认识钟表6课时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ﻫ第九单元总复习8课时谈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自古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不知道怎样教才让学生有兴趣写作文,这是大家教师的都关心的问题,那么兴趣就成了作文教学的永恒的主题,如同婴儿牙牙学语,最需要的不是母亲“语法”的讲解,而是母亲心领会神地去鼓励和表扬一样,在小学这一学生作文进步的阶段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应该是像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发实现《语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要达到这个效果,就要在作文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生活性原则——让学生的作文贴近生活,因生活而美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题——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一方面教师不要把学生限制在单一的读书学习上,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簵情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就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同时,让学生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