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课程理念下普通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索新课程理念下普通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索一、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一)关注学生发展1.体现在教学目标评价上,注重双重目标的达成。2.体现在教学过程评价上,关注主体作用的发挥。3.体现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倡导以学习效果为重。(二)促进教师成长1.评价的方向是面向未来的。2.评价的重点是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3.评价的方式是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三)重视以学论教1.情绪状态。2.注意状态。3.参与状态。4.交往状态。5.思维状态6.生成状态新课程理念下普通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索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一)教学目标的设计1.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2.教学目标设计的五项原则(1)整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4)动态性原则(5)操作性原则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符合新课程理念4.教学目标设计应突出重点5.各章节教学目标是否互相协调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二)教学方式的选用1.选用的教学方式应符合课堂教学目的2.选用的教学方式应符合教材内容特点3.选用的教学方式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4.选用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教学的基本条件5.选用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教师特长与风格6.选用的教学方式与课堂教学时间是否匹配7.课堂教学方式组合使用应做到科学合理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三)教辅手段的选用1.演示实验应做到“七忌”一忌实验目的不明确二忌课前准备不充分三忌实验操作不规范四忌实验用语不准确五忌一个人唱独角戏六忌实验不明显直观七忌用模型代替实验2.多媒体的使用是否符合应做到“三适”(1)避免喧宾夺主(2)避免用多媒体代替学生实验(3)避免屏幕显示替代教师板书(4)避免生硬照搬他人教学课件(5)避免走入多媒体教学的三个误区3.多媒体与演示实验的组合使用是否合理(1)合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视度(2)利用成功实验演示录像,让学生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3)利用多媒体模拟难以用实验演示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物理概念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四)课堂教学的引入1.课堂教学的引入是否符合统一性原则2.课堂教学的引入是否符合启发性原则3.课堂教学的引入是否符合科学性原则4.课堂教学的引入是否符合简明性原则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与被评双方就会实现较为理想的沟通。第五,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如,对于测量型实验,被测量通过什么规律需用哪些物理量来定量地表示;学生只有掌握好与物理规律对应的概念,才能正确地理解并掌握物理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选用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教学的基本条件画图要规范、形象逼真。6.是否分析了物理规律表达式的含义误区二:用课件代替学生的思维与操作。次区设在黑板右侧,一般用于书写讲解主区内容时所作的必要说明和解释的内容,目的是补充主区板书的不足。7.是否介绍了同一规律的不同表述形式完成同一任务,采用不同方法,所花时间一般不同。物理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有:平等民主的语言环境,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通常每一节课中可以设计多个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目标都代表着一定的学习结果。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对于每一个实验目标,都可能存在多条思路、多种方案。(1)捕捉学生的疑惑加以疏导,使学生在互动中成长。1.情景创设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2.情景创设是否做到尽可能直观真实2.教学目标设计的五项原则评课有“临床指导”性质,它可以及时地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而平均值反映的却是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快慢的平均效果。系统的归纳使学生就本次的实验目的及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以为以后的实验做更好的准备。(五)注意体现人文关怀然而,目前一些物理课件无非是把教材内容中抽象的化为形象的,理性的化为感性的,主要呈现那些原本需要教师讲解、学生思考的东西。能用实物演示的,何必煞费苦心制成三维动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合理推理”。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我们平时所说的概念的物理意义,就是指物理概念的内涵,它是对物理概念的规定。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过程与表面现象,不能深层次地理解实验,更谈不上去发现规律了。课前既要考虑哪些板书内容是必要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临时性的?哪些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也要考虑板书时黑板板面的设计和使用。1.课堂教学的思路是否清晰1.选用的教学方式应符合课堂教学目的这要求教师的讲课语言要跟当时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贴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灵活机动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