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上: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经济上: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思想文化上: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落实主干知识落实主干知识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2.王权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3.行政管理(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二、西周的分封制影响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含义:宗法制是用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特点:最大特点是,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4.内容(1)分为大宗和小宗,但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3)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_________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四、西周的礼乐制度1.目的:为更好地维护和宗法制。2.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3.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突破核心考点考点一凸显贵族政治特色的分封制2.分封制的演变历程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唯物史观认识分封制度瓦解的原因(1)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2)王室衰微,诸侯强大。(3)百家争鸣,提供治国方案。3.分封制的历史遗存(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分析“西周分封形势图”,论证分封制是否起到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史料西周分封形势示意图提示:从分封的对象、地理空间分布角度分析。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7·课标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审透题意此题要求从周初分封的具体史实中,理解分封制的实质和作用。运用技巧用排除法。B选项错误明显,周代未出现“君主专制权力”,更谈不上“强化”。C选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不是“直接控制”而是周王通过诸侯实行对地方的间接控制。D选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的依据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答案正解此题的难点不在于错误选项的排除,而在于对正确选项A选项的理解。周武王把其子弟封到河南、山东、北京等地,不仅是占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而且把其政治制度(如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等)、文化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