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高校共青团在国防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摘要:国防意识源于爱国情感,高校国防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要唤起大学生由内而外的国防情感。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福建省内高校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当前高校共青团在国防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与存在的不足,并就下一阶段如何更好地增强高校共青团在国防教育中的作用,提出加强国防教育的新媒体阵地建设、建立长效宣传机制等建议。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国防教育;作用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都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作后盾。而强大的国防力量的形成,离不开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其在本质上是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汇聚起强国兴军的强大正能量,建设和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理应在全民国防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以福建省高校为研究对象,旨在较为全面地分析高校共青团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推动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及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不足,并就下一阶段如何更好地增强高校共青团在国防教育中的作用提出相关建议。一、高校国防教育基本情况及共青团在其中发挥的主要作用高校国防教育是指在国家的领导下,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进行的包括强化国防观念、提高国防意识、掌握国防知识、增强国防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当前福建省各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主要依托军事理论教研室和武装部来开展,内容包括军训、军事理论课程以及征兵宣传三大块。其中,军训往往作为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第一课,一方面可以帮助新生在军事训练中尽快融入新集体、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军事理论课程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大多采用课堂讲授和笔试考核的方式,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征兵宣传主要指通过形式多样且富有吸引力的宣传方式方法,动员、鼓励更多的有志大学生参军入伍,报效国家,响应国家科技强军、提高兵源文化素质的号召,是高校开展征兵工作的重要着力点。高校共青团在上述三块工作中,主要是担任协助者的角色,配合做好相关工作,调动团学资源予以支持,发挥宣传、引导、引领、动员、普及等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做好国防教育的校园宣传和氛围营造,发挥宣传作用新生入学军训时,各高校共青团会配合武装部和军事理论教研室,在校园内采取张贴军训动员海报、挂横幅等形式布置环境,配合校园广播、军训采访、军训征稿等活动,调动新生的军训积极性和热情。其中,厦门大学在新生军训期间,还专门开展军训板报的展示与评选,丰富了新生军训的生活,形成了良好的互动竞争氛围。此外,在征兵动员期间和各重要节日、时间点如建军节等,高校共青团要广泛运用校园媒体网络开展宣传,通过微信、微博、网站和校园广播等,推送有关报道和信息,普及国防教育知识,动员优秀大学生应征入伍。(二)组织与国防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发挥引导作用结合暑期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共青团特色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开展寻访抗战足迹等实践活动。近年,各高校暑期实践队以“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为主题,深入革命老区,开展实地走访、慰问,听抗战老兵讲故事等系列活动。同时依托团中央的百所共建共育高校学生走进军营实践活动,鼓励各校结合实际情况,就近就便开展与军营的共建活动,与青年官兵合作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例如:闽南师范大学开展的“共建青春梦,共育新青年”活动等。(三)开展国防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引领作用国防教育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共青团普遍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涵盖举办大学生征兵晚会、开展南海问题讨论、征集征兵宣传漫画和微电影、征兵动员座谈会等。同时,在元旦、春节、端午等节日以及“学雷锋活动月”期间,高校团组织积极动员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走访老红军、离退休老干部,到现役军人、武警官兵、军烈属、退伍军人家中以及光荣院进行慰问和开展献爱心活动,积极营造和谐的双拥氛围。(四)协助落实大学生应征入伍政策,发挥动员作用为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福建省各高校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学费减免、考研加分、优先转专业等。高校共青团重点从大学生骨干培养和创业帮扶两方面入手,落实大学生应征入伍的相关优惠政策。高校共青团重视退伍学生返校后的个人发展,在学生干部培养上给予优先考虑、优秀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