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7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7页校园文化建设意见各县(市)区教育局、直属各学校: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的目标,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当前我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自“校园文化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我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初步构建起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格局。二是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在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注重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初步实现了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三是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让课程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四是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发挥教师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五是大力开展先进文化进校园活动,用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六是重视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搭建舞台。目前,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呈现出典型引领、整体推进、由显性文化向隐性文化深化的良好发展态势。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我市教育工作的一个亮点,得到了教育部、教育厅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但是从全市范围来看,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全市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发展还不平衡,部分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研究规划和实施力度还不够;还存在盲目模仿、形式雷同的现象,城乡学校之间,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校之间,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旁观者;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仍停留在物质层面和活动层面,还没有深入到精神文化建设的层面。二、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针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普及、深化、巩固、提高”。普及就是要解决当前个别学校思想麻木、行动迟缓的问题,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亮点;巩固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遵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规律,工作要有计划性和持续性;深化就是不能满足于校园环境等显性文化建设,要将重点转移到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隐性文化建设上来;提高就是在普及、深化、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用优秀校园文化凝聚人、塑造人、激励人、启迪人。三、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一)坚持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建设和谐、优美、富有教育意义和校本特色的环境文化环境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学校要让校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成为学生怡情砺志的乐园。在环境文化建设中,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突出环境文化的特色。各学校应该从学校的办学实际和历史传统出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出发,科学规划并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环境文化,达到环境与学生、环境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二是提升环境文化的思想内涵。学校的环境文化应该反映学校的办学思想、核心理念和主体价值观,学校要在环境文化建设中将学校抽象的核心精神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个性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视觉形象,展现学校的良好的形象,激发师生的活力,提高学校的办学品质。(二)坚持人本思想和严格管理相结合,建设科学规范、民主高效的制度文化制度本身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好的教育制度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教育思想得以贯彻、人格健全发展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并抓好贯彻落实,做到严格管理,规范有序。二是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运行机制,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赞赏、激励、沟通、引导、支持等人性化的管理手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从教的幸福。三是要坚持正面引导、教育为主的原则。学校是教育人塑造人的地方,要把管理和思想认知、激发动机、情感内化、有效激励结合起来,使制度文化为教育人、培养人服务。四是学校管理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自律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养成自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三)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建设应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张扬学生个性为核心。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要重点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建立有效课堂。要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舞台,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