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文档列表 / 精神病学 / 文档详情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其他应激障碍.docx 立即下载
上传人:雨巷****莺莺 上传时间:2024-09-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其他应激障碍.docx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其他应激障碍.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其他应激障碍其他应激障碍主要包括延长哀伤障碍、反应性依恋障碍、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以及包括适应样障碍和持续性复杂居丧障碍在内的其他特定的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一、延长哀伤障碍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griefdisorder,PGD)是指丧失亲人之后持续的哀伤反应,持续往往超过6个月,且难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缓解。延长哀伤障碍的高危患病群体包括女性、老年人、文化程度低者、家庭收入低下者及非优势种族者。此外,有流产史、儿童期分离焦虑、童年虐待、父母离世、与逝者关系亲密、对逝者过度情感依赖、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暴力性的致死事件、对亲人的去世缺乏心理准备、缺少有效的社会支持等因素都会增加个体患延长哀伤障碍的风险。延长哀伤障碍的临床特征是以丧亲事件为中心、的、持续性的、极度的痛苦体验。一方面患者对逝者过度追忆,表现为患者常沉浸在对逝者的缅怀之中,不愿接受逝者已逝的现状,仍旧幻想着重新相聚。患者对与逝者相关的事物过度敏感,有意识地避免与已逝者相关的事物,对亲人的离世可能存在过分自责。另一方面患者难以进行正常的生活,表现为找不到生活中的自我定位也不愿接受生活中新的角色,难以再次相信他人。患者与外界隔离、疏远,不会接受他人的帮助,或是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另外,患者还会表现为情感麻木,存在孤独的感受,对未来的生活不抱有希望,个人的社会功能受到显著影响,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等。根据DSM-5诊断标准,延长哀伤障碍的诊断要点:(1)亲近的人离世。(2)每天都想念逝者,或是达到了病态的程度。(3)每天都有5个及以上下述症状,或症状程度达到病态:①自我定位混乱,或是自我感知下降;②难以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③避免接触能够让人想起逝者的事物;④在亲人离世后难以再相信他人;⑤对亲人的离世感到痛苦或是愤怒;⑥自己的生活难以步入正轨(如结交新的朋友,培养兴趣爱好等);⑦在亲人离世后变得情感麻木;⑧在亲人离世后觉得生活不尽人意、空虚或是生活无意义;⑨对亲人的离世感到惊慌失措、茫然或是震惊。(4)症状持续的时间至少在亲人离世后的6个月以上。(5)上述症状导致了有临床意义的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受损。(6)上述症状无法用重性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加以解释。延长哀伤障碍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研究表明,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可能有助于改善延长哀伤障碍症状。基于哀伤的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可减轻延长哀伤障碍的症状,其内容主要包括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和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二、反应性依恋障碍反应性依恋障碍(reactiveattachmentdisorder,RAD)是指由于生命早期被忽视或虐待,基本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得患儿不能与父母或者照料者建立起健康的依恋关系,从而表现为社会关系形式的持续异常,伴有相应的情绪障碍,并与环境变化有关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严重的被忽视是反应性依恋障碍唯一已知的风险因素。另外,住在孤儿院或托儿所、经常更换寄养家庭或照料者、父母有严重的精神问题、犯罪行为或物质滥用以致不能履行父母职责,由于住院而长期和父母或其他照料者分离等因素也可能增加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患病风险。反应性依恋障碍的临床表现可以在婴儿期即出现。在9个月到5岁之间主要表现为存在该年龄段的儿童没有或仅有不超过最低限度的依恋行为,同时存在与之相关的情绪化异常行为,如不明原因的退缩、恐惧、悲伤或者烦躁不去寻求安慰或者对旁人的安慰没有反应,基本无笑容,密切关注他人但不参与社交活动,不会去寻求支持或帮助,在将要被抱起时不会主动伸手,没有兴趣玩捉迷藏或其他互动游戏。根据DSM-5诊断标准,反应性依恋障碍的诊断要点:(1)对成人照料者表现为情感退缩式的行为模式,即当感觉痛苦时,儿童不会寻求照料者的安慰,同时,他们对照料者的安慰也基本没有反应。(2)持续性的社交和情绪障碍,包括以下列出的两到三种情况:对他人很少有社交性的或情感回应;有限的正性情感;在与照料者的互动中,表现出无法解释的烦躁、悲伤或恐惧。(3)曾经历过一种极端的不被满足的照料模式:社会忽视,表现为持续性的缺乏由照料者提供的安慰、鼓励和喜爱等基本情感需求;或者因为反复变换主要照料者导致没有机会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或者成长在特定环境下,如儿童多、照料者少的特殊机构,以至于没有机会建立依恋关系。(4)儿童的异常表现是由于上述照料模式导致的,并且不符合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儿童的发育年龄至少为9个月。病程至少持续12个月。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治疗重点在于让儿童远离不良的养育环境,接受悉心照料,建立起儿童与照料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反应性依恋障碍治疗方法以心理治疗为主。采取的方式一般是非结构化的,可以使用游戏、语言和身体接触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其他应激障碍

文档大小:16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年会员
99.0
¥199.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

手机号注册 用户名注册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登录
手机号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扫一扫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

首次登录需关注“豆柴文库”公众号

新用户注册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年会员
99.0
¥199.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