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第PAGE\*MERGEFORMAT5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5页高校公共计算机管理模式与实验室建设当前,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已经成为各学科、传统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模式,无论是在教学需求上,还是管理维护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将结合高校实际,围绕如何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可靠、便捷、高效的实验环境对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进行探究,并提出可行的管理策略。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都渗透到了各个学科、各个专业领域,计算机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随着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功能的增加,如何为各个专业、各门课程提供配置灵活、使用便捷、高效运行的实验环境,如何为实验室教学、上机实践、上机考试、培训、自主学习与实践创新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二、目前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在高校中是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由于计算机数量繁多、机型众多、性能配置无法统一、应用软件诸多以及服务需求个性化等因素,管理工作一直是一项富有较强专业性且十分繁重的工作。这使得管理中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规划定位过时,目光不够长远大部分高校在建设公共计算机实验室时缺少长远规划,实验室定位过时。主要原因在于经费问题或对于实验室的定位还停留在信息搜索和计算机基础实践的认知上,没有考虑到伴随信息化的发展和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的普及。随着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的推广和普及,专业软件纷乱繁杂,对计算机环境要求不一,给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在对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评估时,不仅要从高校实际出发考虑实验室的建设经费保障、管理体制、管理人员构成以及软硬件设施的选择与购买,还需要考虑实验室环境、安全及其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和社会服务的情况,各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只有综合评估,长远考虑才能保证后续使用管理的可靠、高效。(二)计算机硬件设施更新速度慢,设备性能不一计算机发展速度遵循摩尔定律,日新月异,每隔1824计算机性能就将提升1倍。与此同时,计算机应用软件也越做越大,而高校一般计算机作为固定资产需要56年后才更新,加上必须到一定年限才淘汰更新,导致计算机很快就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加上经费投入不偏向公共实验室,无法一次性大批量更新,这使得公共计算机实验室设备速度跟不上需求;同时,导致设备性能不一加大了管理维护难度。(三)缺乏规范管理,有效利用率低由于公共计算机实验室使用人员复杂、人流量大,加上管理人员少、综合素质不高,管理制度过于呆板,师生守则如虚设,存在灵活性较差、执行力不强等特点。加上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功能随着教学改革不断增加,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到仿真实验,再到技能培训鉴定、无纸化考试、竞赛及开放实验,以往“网管式”管理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实验室管理中,也不能很好的提高实验室的有效利用率。其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没有效整合利用资源,根据不同课程所需的环境、计算机性能去分层级合理安排实验室,让实验室发挥更完善的功能。(四)计算机环境需求个性化,管理维护难度高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需要在有限的环境下提供多种服务,加上课程的多样性,不同的实践课程对计算机系统有不同的环境要求,如不同的操作系统支持、不同的应用软件版本、不同的系统环境设置等,这就要求同一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软件的部署要根据每门课程的具体要求来实现个性化安装配置,导致对实验室的需求个性化严重,如日常教学和上机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BIM技术运用所需的计算机环境和性能要求完全不同,加上计算机型号不一,这也就直接导致实验室系统维护难度大大提高。未来我们需要新的管理系统架构来确保在实现方便管理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还原真实系统环境,满足各学科、各专业课程的个性化需要,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软件和操作系统实现集中管理、2)解决硬件配置的透明性、3)提供持续、可靠、安全、便捷的桌面和应用服务、4)充分发挥本地计算机硬件资源,确保系统的快速启动和高效运行、5)便于日常维护管理。三、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探究(一)加强日常管理,实现分层级使用让上机学生、实验指导教师、管理人员都有一套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他们的行为。同时,通过制度加强对实验室环境卫生、安全、仪器设备的管理,用制度去约束人们的行为,只有用健全的制度规范好各类上机人员,不断降低设备的故障率,更好的为学生、教师、教学服务,这样才能使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更加规范。其次,应当根据计算机设备性能的高低对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分层级,针对不同课程所需的最低计算机性能环境要求进行合理排课。将课程均匀地安排在各个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