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高污水资源化利用能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减少水环境污染、保障水生态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黄河流域为重点,在城镇、工业和农业农村等领域系统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以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为突破,以工业利用和生态补水为主要途径,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我省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二)工作原则——节水优先,统筹规划。坚持节水优先,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统筹布局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及配套管网,将再生水作为“第二水资源”纳入全省统一调配,实现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协同共治。——因地制宜,应用则用。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要求,依据区域水源分布及利用需求,水源就近,高程就势,科学确定污水资源化利用规模和标准,实行按需定供、按用定质、按质管控,形成水的区域自然社会循环,实现“一地一水一策”。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标准约束,严格监管考核,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健全价格机制,加大财政金融激励,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性作用。——科技创新,试点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处理工艺和设备研发应用,确保产水、输水、用水全过程水质安全、水量稳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地区开展试点,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省污水收集效能显著提升,县城及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需求;重要湿地、黄河流域污水处理基本实现提标升级;地级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到2035年,基本建立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基本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二、主要任务(四)大力推动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结合当地水资源禀赋、水环境保护要求、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摸清再生水利用途径、需求量等底数,统筹布局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提标改造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满足环保要求。重点在黄河流域科学合理新建再生水设施,增加高品质再生水产水规模。新建、改建、扩建污水处理设施,要综合考虑再生水利用。在生态景观、城市杂用和建筑施工等领域优先使用再生水,推进区域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对具备再生水使用条件但未有效利用的火电、石化、钢铁、有色等高耗水行业,要严格控制新增取水许可。(五)积极推动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提高企业节水管理水平,加强生产用水过程控制,推动企业通过循环用水、分质供水、再生水利用等措施,挖掘节水潜力,降低用水消耗,提升用水效率。推动企业开展水效对标和节水改造,推进企业内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完善工业企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开展工业废水再生利用水质自行监测和用水管理,鼓励地方和重点用水企业搭建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智慧管理平台。(六)探索推进农业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选用分户处理、村组处理和纳入城镇污水管网、混合使用等多种形式收集处理污水模式,试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处理达标后实现就近灌溉回用。推广种养结合、以用促治方式,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渔业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到2025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比例达到20%以上。三、重点工程(七)实施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结合老旧小区和市政道路改造,加快老旧管网更新、混接错接改造、支管网建设,循序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做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切实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实施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扩能改造,加快推动市第一、第三、第六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等项目建设;在生活污水水量稳定、水质可控、稳定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加快实施玉树市再生水厂、循化县城污水处理厂中水综合利用、贵德县再生水利用等项目。加快县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八)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在流域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排污、农灌退水下游和水质未稳定达标的各主要支流入湟处,以及其他流域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排污下游、湖流域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河流入湖,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处理达标后的排水和微污染河水进一步净化改善后,纳入区域水资源调配管理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用于区域内生态补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