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肌电图诊断基础及在神经科疾病中的基础应用电生理诊断目的为临床定性诊断提供线索(1)NCV的测定提醒病变部位是轴索损害为主,还是脱髓鞘为主,或两者并重。(2)某些电生理的特异性所见有助于缩小疾病诊断的范围,甚至是唯一确诊的措施。(3)有助于判断病变处在急性期、恢复期或稳定期。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客观评价治疗的效果和判断预后。电生理诊断原则重视病变随时间演变的过程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动态分析不一样阶段的电生理特点注意不一样检测内容的严重程度和特点以及与临床的有关性,并进行比较,有助于鉴别诊断。患者存在两种或多种疾病共存或多种部位受累时,需进行鉴别,这是电生理诊断的难点,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电生理诊断结论中需注意的问题正常值的意义和成果的判断(4)测定期选择的解剖构造不妥。(5)明确的神经、肌肉疾病,但处在急性期、初期或稳定期,尤其是神经再生等代偿功能很好时,检查也许无法发现异常。定位诊断的解剖学基础神经根(1)前根受损:体现为节段性分布的运动功能障碍,EMG可见对应支配区肌肉神经源性损害和(或)运动神经传导异常。对应节段棘旁肌EMG也可以异常,与神经丛病变不一样。(2)后根损害:有根性分布的感觉障碍,但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一般正常。(3)神经根损害特点一般为单侧,并以某一种或两个神经根为主。神经丛:一般为单侧受累(1)对应神经所支配的肌群EMG异常(2)神经丛感觉纤维处在后根感觉神经节远端,因此病变时感觉传导异常,与根性病变不一样。周围神经(1)多发性周围神经病(2)多发性单神经病(3)单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病变时近端肌肉受累明显(1)突触后膜病变:RNS体现为低频刺激波幅递减。(2)突触前膜病变:RNS体现为高频刺激波幅递增。(3)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SFEMG体现为颤动增宽伴有或不伴有阻滞,纤维密度正常。肌肉(1)近端受累为主(2)EMG检测成果为肌源性损害,而NCV一般正常。(3)肌源性损害合并神经源性损害时应重要除外结缔组织病、包涵体肌炎、遗传代谢性疾病、副肿瘤综合征等。临床常用的检测措施和意义3临床应用(1)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2)嵌压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3)神经根和神经丛病变的诊断:神经根病变时SCV测定一般正常,而神经丛病变时神经传导速度可以正常,但SNAPs可有明显的波幅减少。(4)前角细胞病变的诊断(5)肌病的鉴别诊断二、EMG1检测内容2成果判断和意义明确神经源性损害(轴索损害)和肌源性损害;损害的范围和节段;提醒病变活动的状况和神经再生的状况3临床意义(1)前角细胞及其如下的运动神经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轴索损害时,EMG可以体现为神经源性损害的特点,而单纯脱髓鞘病变没有激发轴索损害,则EMG一般无异常。(2)通过选择不一样肌肉进行测定,可以协助进行定位。(3)肌肉肌病三、F波1检测内容2成果判断和意义:反应运动神经近端的传导功能,当刺激点远端正常时,F波异常可以提醒神经根、神经丛、近端运动神经的病变。F波的研究对周围神经病的初期诊断、病变部位确实定以及对功能恢复的动态观测尤其是累及近端的神经损害的观测,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F波出现率下降,是脱髓鞘病变最早的体现。3临床应用(1)AIDP(急性炎性脱髓鞘性神经病)和CIDP(慢性炎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等神经根神经病的诊断(2)颈椎病、腰椎病神经根病变的辅助诊断四、反复神经电刺激(RNS)1检测参数:低频RNS(刺激频率5Hz)和高频RNS(刺激频率>5Hz)。2成果判断和意义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病变的诊断,鉴别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病变。(1)突触后膜病变:低频刺激波幅递减,如重症肌无力.(2)突触前膜病变:高频刺激波幅递增,如肉毒杆菌毒素中毒。3临床应用五、瞬目反射1检测内容2成果判断和意义:反应三叉神经传入,面神经传出及脑桥中枢的病变3临床应用(1)三叉神经、面神经通路周围和中枢病变的辅助定位诊断,尤其是脑干外病变的诊断。(2)判断面神经炎的预后。(3)眼睑痉挛或面肌痉挛者,潜伏期可以缩短,波幅增高(4)部分PD患者瞬目反射的波幅可以增高。六、H反射1测定参数:潜伏期2成果判断和意义:反应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通路的病变,有助于发现反射弧近端的病变。3临床应用(1)S1神经根病变的诊断(2)脱髓鞘性神经根神经病也体现为异常。七、单纤维肌电图(SFEMG)1测定参数颤动(jitter)值和纤维密度以及与否伴有阻滞。2成果判断和意义颤动和阻滞反应神经肌肉接头的病变,体现为颤动的增宽,严重时出现阻滞。纤维密度反应神经再生支配的状况。3临床应用(1)MG:颤动的增宽,严重时可见阻滞。纤维密度一般正常。(2)ALS、颈椎病和周围神经病:颤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