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中华传统习俗。学情分析:课文语言比较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要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感悟文本时尽量放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理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预习熟读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学会“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生字。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难点:会认会写生字,认识新偏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一天我们都要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粽子的文章《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直接导入课题,共同品味粽子的味道,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识记生字新词,然后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课文。3、教师借助课件或大屏幕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出示会认的字: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采用开火车带拼音读的方式、小老师范读、齐读书心得、分组度、小组赛读生字。。4、指导会写的生字:(1)学生分析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况,同桌交流写好每个生字需要注意的事项。(2)教师范写每个生字,学生书空。(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4)挑选优秀作品全班展示,教师鼓励学生写好汉字。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多种方法阅读课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识字教学与阅读相结合,体会汉字在文中所表述的含义。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2、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3、师生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端午节的时候,外婆包粽子,“我们”吃粽子,分给邻居吃粽子。同时还点明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作业布置,通过朗读感受课文内容。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熟练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激发对屈原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读好长句子。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激发对屈原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实物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再现情境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现在把本课的生字宝宝请到了屏幕上,你还认识他们吗?我们读一读吧?(每个粽子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开火车抢粽子认读词语。)2.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