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端午粽》教学反思通伏小学宋月萍《端午粽》这一课是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围绕“家人”这个主题来编排的。《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一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二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三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这一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点:一、读“粽”到品“粽”。在这一课的教学上,我觉得“品”粽应该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指导学生读好()的()这样的短语,如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还有一锅粽子、一颗红枣、一股清香等,我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停顿,读出节奏感,为后面读好长句子做好铺垫。另一个朗读的重点就是读好长句子,这也是本单元的重难点。如第二自然段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长长的句子由外及里介绍了关于粽子样子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时我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在读好短语的基础上过渡到长句的朗读,学生读起来就顺畅多了。二、让学生“灵动”起来。为了解决我们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的现实问题,调动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我为孩子们精心设置了两个核心问题:(1)端午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味道怎么样?(2)课文中粽子的花样有哪几个?你还知道什么样的粽子?在读通读会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好汇报前的分工。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台上台下同学共同参与,认真倾听同学发言,互为补充质疑,完善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使每个孩子的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三、注重字词的积累。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四、传统文化做底蕴。包粽子、吃粽子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因此,课文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屈原的爱国之情,感受百姓对屈原的怀念。进而通过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了解端午节的其他习俗,使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