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登鹳雀楼课时目标:1.认识“楼、依、尽、欲、穷、层”6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楼、依、尽、黄、层”5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诗。3.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4.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过程一、播放图片,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孩子都很聪明,都会背呢,谁来背一首?指名背诗。2、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也要共同来学习一首诗,学习之前先来认识一座很有名的楼叫“鹤雀楼”(出示图片)师介绍:鹳雀楼在我国山西省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出示鹳雀)因为有这种鹳雀经常栖息在这里,所以取名鹳雀楼(出示:鹳雀)师讲解:我们在识字三拍手歌中已认识“隹”,指的是什么?(生:短尾巴的鸟)3、(出示图片)师介绍:古时候的楼房都是用木头建成的,所以楼的左边是一个木子旁,相机学习生字“楼”的认读和书写。给楼组词,跟老师一起书写“楼”提醒在田字格中的位置。4、教师揭示课题:有一天,唐代大诗人王之涣与朋友登上了这座楼,看到了非常壮丽的景色,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登鹳雀楼。(出示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好课题的停顿:登/鹳雀楼。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习生字1、学生借助拼音自主练习朗读,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2、检查交流,师出示古诗,指名朗读,指名评价。3、回到古诗,认读二类生字,指名拼读,当小老师领读。4、学习生字,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师:学习生字有两个绝招第一看结构,第二看关键笔画。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字形(不同结构),交流书写要领。(依是左右结构,在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尽字上部的“尺”稍扁,下面的两边对齐,上点略小,下点略大。层是半包围结构,黄注意三部分,结构要紧凑,层里的云要写的半藏半露。)师范写,生认真观察,书空。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良好的书写习惯。5、全班齐读古诗。教师范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学生认真倾听,并模仿教师进行朗读练习。6、指名学生再次有节奏的朗读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学生标上斜线停顿,指名在读。三、再读古诗,欣赏景色1、教师过渡:这首古诗虽然只有短短的20个字,却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分壮美的景色,那么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都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吧。2、精读第一、二句:出示诗句,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这句诗都告诉我们了哪些景物呢?指名说,预设:可能有太阳,黄河,山,大海。师追问:什么样的太阳?黄河什么样的?山会是什么形状呢?等等师:小朋友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啊,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一轮白日,渐渐西沉,慢慢的,不见了,滚滚的黄河水,波涛汹涌,向着远方的大海奔流而去。)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景色,有感情的朗读第一二句古诗。3、精读第三四行古诗过渡:诗人为什么能看到这幅壮美的景色呢?答案就藏在诗的第三四行中,请小朋友轻轻读一读这两行诗,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出示诗句)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行诗,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欲穷,就是想要看到的意思,千里目的意思就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四行诗的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站到更高的地方。或者,只有站在更高的地方,才能看得更远。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更直观的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例如:站在平地上会看到什么?站在楼上或山顶又会看到哪些景物?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站得高,看得远”全班有感情的,齐读三四行古诗。4、(配乐)师范读,生自由练习读整首诗,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5、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认识了生字,看到了白日西沉,黄河入海的壮美景色,还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希望小朋友们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人听一听,喜欢画画的小朋友,还可以把诗中描绘的景色画出来哟。《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设计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77-79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学习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它的读法和写法。学习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