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4《穷人》导学案课题穷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会写“汹、涌”等16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明确女主人公桑娜的人物形象。 3.通过了解文章内容,感受俄国穷苦人民富有同情心、爱心的品质。教学重难点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明确女主人公桑娜的形象。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查找本课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师生) 3.自学生字词;搜集作者资料;熟读课文,感悟本课的写作方法。(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出示课题,感受深意(用时:5分钟)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穷人”是什么意思?看到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因势利导,介绍本文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3.结合所搜集的资料,思考: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围绕“穷人”写了哪些内容?1.齐读课题。围绕课题“穷人”沟通想法,初步感知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沟通汇报搜集的资料。 (1)沟通作者资料。 (2)了解时代背景。 3.小组讨论沟通:以“穷人”为题的深意,以及围绕“穷人”写的内容。设计“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围绕‘穷人’写了哪些内容?”等问题,只要他们能够通过阅读与理解,进行合作学习,对以上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即可。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用时:22分钟)出示学生自学卡,引导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自学。 2.师生沟通,学习生字新词。教师重点指导“溅、熄、皱、涌、澎、湃、糟”的读音及笔画。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围绕这些人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默读,思考:这篇课文先讲什么?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桑娜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渔夫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5.指导朗读:课文中有两处比较难读,一是第9自然段,二是桑娜和渔夫的对话部分。1.先熟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自学生字新词。 (1)借助工具书了解生字信息,并解决疑难字词。读准字音:溅、熄、皱、澎、湃、糟。 (2)组内互读课文,互相纠错。 2.(1)小组之间互相沟通自读生字新词情况。 (2)小组讨论怎样识记生字和理解新词。如,采纳换偏旁识字法识记“皱、糟、涌、唉”,运用巧记来辅助记忆每个字的字形;强化多音字“作”在“自作自受”中的读音。3.自由读文后,从以下两个方面沟通读书收获。(1)课文都写了哪些人物?(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4.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分几段?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5.根据老师的提示自由练读。1.教师参加学生的学习之中,对易错字词引导学生反复练读。 2.学生沟通识字方法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3.由于课文篇幅长,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要允许学生先说出故事梗概,再逐步把事情说清楚。 4.提示学生通过抓人物、抓场景来有序地把握课文脉络,概括每部分内容。5.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再指名朗读语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好人物的对话。三、研读课文,感受品质(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 2.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引导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抓住描写心理的句子,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贫穷。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的内容,概括地说说桑娜是个怎样的人。1.自由读第1、2自然段。然后沟通:桑娜家的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温暖、贫穷。)2.以小组为单位,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抓住屋外的“寒风呼啸”与屋内的“温暖而舒适”进行对比,感受桑娜的勤劳。 3.品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抓住“从早到晚”“勉强”等词语,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4.小组沟通,在思维碰撞中感受到桑娜是个善良、勤劳的人。在学生回答“环境描写对刻画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时,可能不够全面,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示、补充。三、研读课文,感受品质(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 2.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引导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抓住描写心理的句子,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贫穷。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的内容,概括地说说桑娜是个怎样的人。1.自由读第1、2自然段。然后沟通:桑娜家的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温暖、贫穷。)2.以小组为单位,画出描写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