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论高校德育资源及其配置[摘要]关于德育资源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提出的一个新问题。本文对德育资源及德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论述,指出目前我国德育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性建议。[关键词]德育资源合理配置德育效益[中国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1--0103--04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还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德育资源与德育效益之间的矛盾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存在着德育资源性质单一、开发不到位、闲置和浪费比较严重等现象,进而导致德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德育效益低下、德育基本矛盾突出,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我们只有遵循德育资源这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对其本质进行深入研究和认识,才能在德育实践中合理配置德育资源,并逐步解决德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困惑。一、德育资源及其特征关于德育资源的概念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所谓德育资源就是指构成德育活动和满足这一活动所需要的一切因素。德育是一种教育,它是通过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来完成的,而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又是由各种必要的因素所构成的,没有这些必要的因素,或缺少其中的哪一种因素,则德育活动就无法开展。德育必须有德育资源的支撑,没有德育资源就没有德育活动,就没有德育的发展。德育与德育资源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德育资源是通过满足德育活动需要达到对德育的影响。德育资源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客观性。德育资源的客观性是指德育活动所需要的一切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实践的产物。德育资源从宏观上看,一种是自然生成的,一种是人类创造的。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实践的成果。自然生成的物质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虽然不是人类创造的,但却是人的实践活动将其纳入德育视野并为德育服务的。德育资源主要是指社会性资源,即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人类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这是由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决定的。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物质资料,人们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物质财富。在此基础上人的发展更离不开精神资料,人们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精神财富。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蕴涵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德育作为育人活动既需要物质营养,也需要精神营养,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成为德育汲取丰富营养的宝库,成为德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认识德育资源的客观性使我们能够拓宽视域、广泛挖掘和利用德育资源,改变以往对德育资源的狭隘的理解和认识。目前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主要是受认识的限制,有些德育工作者有为难情绪,认为德育资源枯竭,没有什么可开发利用的,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可利用的因素太少,致使出现了德育资源单一的现象,束缚了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资源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我们对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认真加以考察,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德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根据现实需要和条件可以不断培植新资源,使德育资源得到丰富和发展。只有德育资源丰富了,才能做到合理配置、合理利用。第二,多样性。德育资源的多样性是指德育资源性质的多样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如德育经济资源、德育文化资源、家庭德育资源、社区德育资源、德育信息资源、德育制度资源、德育人力资源,等等。德育资源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的精神需求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物质及形态是德育资源形成的先决条件。人的精神世界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人类社会纷繁复杂、莨莠并存,人的思想和意识必然会受到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实行了利益分配的多元化,出现了贫富差别,由此引发了复杂的社会矛盾,一些人为了致富铤而走险、违反法律。像经济领域中的坑蒙拐骗、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走私贩毒、侵犯知识产权,政治领域中的假公济私、滥用职权、索贿受贿等,危害了社会的稳定,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这种不良的现象对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也必然会产生影响,现在大学校园中存在的违反校规甚至触犯法律的现象,以及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已说明了这一点。德育作为改造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必须根据人的思想状况的需求运用和整合德育资源,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第三,价值性。德育资源的价值性是指德育资源的有用性,即对德育活动有积极作用和影响的属性。价值性是衡量德育资源的标准和尺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成为德育资源,要经过筛选。筛选过程中要把握的唯一尺度就是看是否具有育人因素,培植新资源也是如此。德育资源的价值性突出表现为教育性,构成德育资源的任何因素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当然,不同社会、不同阶级育人的标准不同,德育资源的教育性也不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