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16《小白船》课例设计与分析《小白船》课例设计与分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杨立梅为改变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在存在的只重视技能训练、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慷感悟、情感体难的生成与发展,艺术课程缺乏美感的问题,我们必须强调,音乐教育应该遵循艺术本身规律,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是学生获得艺术经验的最基本方式和基础。也只有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发现、探索的乐趣,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丰富他们的经验,促进想象力、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创设多种体验、感受、表现的形式和通道,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更宽广的领域发展自己的艺术潜能。体验也是培养兴趣的基础,因为良好的情感体验总会伴随着兴趣的生成。而兴趣、好奇心才是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获得发展的真正动力。强调体验就是说儿童的音乐学习可以首先不采用文字符号的认识,而通过感觉来进行体验。因此,教学中首先要强调、突出听觉的培养。听觉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发展对音乐整体的情绪感受和对音乐要素的精细、敏锐的感觉和反应。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过程应该是从整体的情绪感受中获得印象后,带着强烈的兴趣和渴望更深入理解、更完美体现的愿望,再进行具体分析和对相关要领知识和符号的学习。把音乐整体中关键性的要素选择出来,进行有目标的研究,这是有目的、有实际意义的学习。这即是情绪感受的一个飞跃,又是音乐能力提高的过程,因为只有更深入地感知音乐要素,才能对音乐的感受更深刻:只有感知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才能有敏锐的音乐审美能力。体验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是一个反复实践感觉、不断深化的过程,而“比较”则是这个过程的重要方法和原则。音乐艺术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材料、要素、结构及形象都有非具象性和,需要在反复比较中形成印象和理解,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新的认识。比较的方法也会丰富学生体验的活动和形式。运河年暑假我在广东讲学,做了一个教学研究课例,度图发掘教材内涵,加大教学容量,为学生创设多种形式的审美体验通道。具体做法如下。三年级教学研究课例《小白船》教学目标:1、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2、发展音乐听觉和记忆,通过听唱形式学习歌曲。3、在节怕、分句结构、歌曲与器乐形式、中外间乐风格等的比较中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表现,感知音乐要素。教学准备1.教材选自《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沿海地区)音乐第六朋(五线谱版)》尹史荣作曲的《小白船》。2.一张满月和一张弯月的图画。3.奥芬巴赫的《船歌》(选自歌剧《霍夫曼的故事》)。4.自制的一支“活动音符”(用一根竹棒在共顶端粘贴一个和黑板+上五线谱符头同样大小的圆片,表示间符)。看图说月亮教师出示满月和弯月的图画,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吗”学生争先说了中秋节吃月馐和关于玉兔、桂花、嫦娥奔月的传说,等等。教师赞赏:“同学们知道得真多。大家知道吗,毛主席写过的一首有名的诗词也借用了我们的民间传说。说的是两位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他们轻轻扬扬地飞到了天上,这时”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在万里长空为烈士他们献舞,多么美好的想象啊!好,现在我留一个课外作业,请同学每人回去收集一个或者自己创编一个关于月亮的美丽故事画在月高上,下次上课时我们来展示交流。”这里的目的是为后面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做准备。通过衅画和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首要任务,才会调动起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简介毛主席诗词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限于时间和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必讲得过多。这个材料的引用也是企图在潜移默化中拓展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留一个作业,是启发学生延伸课堂内容主动学习。由于音乐课时有限,我们需要向课处发展。2.学说歌谣,体验节拍师:“请同学们听我朗读一段关于月亮的歌谣。”教师举着图画,朗读《月儿》:师:“月儿弯弯,像只――”生1:小船。生2:镰刀。生3:香蕉。等。师:“摇呀摇呀,越摇越――”生齐:圆。师:“月儿圆圆,像个――”生1:月饼。生2:盘子。等。师:“转呀转呀,越转越――”生齐:弯。师:“好!大家都有自己的想象。这首歌谣里是这样说的:‘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弯。’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边拍击节拍,边读歌谣。当然我们必须得先确定伴随什么节拍更合适”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球和小球的两种排列,代表声音的强弱。请学生只用歌谣的第一句(因为这时他们还不能够完整背诵),比较两种节拍的感觉(黑板上不出现文字):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月儿弯弯像只小船。学生通过尝试、感觉,确定使用第二种节拍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知道这是三拍子的节拍形式。采用“拍物、拍左腿、拍右腿”的动作伴随,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歌谣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