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广西循环经济发展策略初探[摘要]文章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模式出发,探讨广西“两区一带”循环经济发展可采取的模式,即北部湾经济区尝试循环型工业模式;桂西资源富集区尝试资源循环集约利用模式;西江经济带尝试循环型农业、服务业发展模式,为广西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及方向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循环经济;模式;对策;广西“两区一带”[基金项目]广西哲社课题“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评价(6BJY016)”;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20106030705M03)[作者简介]秦毓军,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1;胡宝清,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南宁530001;陈向奎,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1[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20)07-0013-0005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新技术革命的巨大推动下,人类在品尝工业文明所创造的成果与财富的同时,全球也面临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传统工业文明和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反思传统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寻思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合理道路,在这种大背景下,循环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1](P1)。“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提出要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之后的半个世纪,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60年代中后期,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为人类的未来敲响了警钟;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人类环境宣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里程碑;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议程》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90年代至21世纪初,《京都议定书》、《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等,为循环可持续发展描绘出行动蓝图[2](P8~13)。循环经济的理念于1998年被学者诸大建首次引入中国。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众多企业的广泛关注。中国近年来倡导“科学发展观”,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20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20年8月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十一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思路[3](P3~5)。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与模式(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来的概念。传统经济是一种从“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排放”的单向式流程经济,它以“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即“三高一低”为特征的粗放式经济运行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与破坏极为严重;而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即“三低一高”为特征的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运行模式,也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方式。1.经济发展角度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2020)认为,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和循环往复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是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经济增长模式[4]。2.资源利用角度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循环、往复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反对一次性消费,提倡一个从“资源”-“产品”-“消费”-“回收利用”-“再资源化”的闭环反馈式循环经济运行过程。3.生态保护角度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来规范人类经济活动,把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来考虑,旨在对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因此,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规律要求,实现特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总体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各个地区存在经济结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特点,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国内一些学者对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与模式作了一些探索,以产业层面划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循环发展模式。1.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农业模式是指在保护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生物链原理,减少外部有害物的投入与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大程度地利用农业资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