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10班级管理中的赏识教育班级管理中的赏识教育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和成人对他的评价。他们的心灵敏感而脆弱,渴望成人的肯定,需要成人的鼓励、喝彩和掌声。即使是一句简单的称赞,一个关切的眼神,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鼓舞。赏识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心理学(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外,最重要的需要就是被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班主任通过关心、关注、表扬、赞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以激发其学习动力,挖掘其学习潜力,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证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远比智力因素的影响要大。今天我要提出班级管理中的一点心得体会:赏识教育,让爱静静的流淌!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赏识教育是每位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是让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教师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教师同孩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一、赏识教育的认识,从学会欣赏开始首先因为我们惯常的赏识远没有达到理性的高度和人性的广度。说到理性的高度,大家不难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往往停留于一事、一时的褒奖与激励,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很少被提及到促进终生发展的高度去强化和发扬,学生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自我反思与独立思考。谈到人性的广度,似乎教育者知晓的往往是对优秀孩子及孩子的优异之处进行赏识,对于所谓另类、后进乃至不良孩子及个别孩子身上所谓的缺点,缺少积极的认识,从而漠视一些孩子,漠视他们的心理及生命过程!这样缺少生命关爱的赏识教育哪有人性的广度可言在这里我要首先提到魏书生,谈谈他的赏识观。魏书生认为,有个别学生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尤其在自己听不懂也听不进去的情况下,还能坚持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并肯于坐在教室八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本身就很了不起,说明他们身上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而当他们面对老师的批评、挖苦甚至于情急之下的拳脚,过后还能真诚地问候老师好时,表现出的又是一种豁达宽广的胸怀!也正是由于魏书生善于从缺失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因而使不同特点的学生都很喜欢并敬重他,进而愿意接受他的教导,做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对比魏书生来审视我们惯常的赏识教育,是不是在理念上缺失什么抛开理性的高度不说,优秀的孩子及孩子优秀的表现固然值得赏识,然而,对于后进孩子及孩子后进的表现,尤需我们去挖掘赏识因素。由此说来,要真正进行赏识教育该从学会欣赏开始!二、透过教师真情赏识,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花蕾渴望阳光,嫩芽渴望雨露,学生心灵的成长更需要呵护。赏识就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阳光、雨露。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中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多是依据他人的评价而来,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而后进生,他们得到的认同是微乎其微的。在他们心灵深处多么强烈的渴求被赏识,这是对爱的呼唤。透过真情赏识,关爱后进生,尊重差异,才是真正地赏识,才能让他们感到心灵的温暖,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世界上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后进生也是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使他们再差,也有长处。正如:寸有所短,亦有所长。作为教师,我坚信后进生,他们有自己特别的才能,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创设教育情境,为后进生搭建被赏识的舞台,尤为重要。不仅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而且使后进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在被赏识中,不断从敞开心灵,接受,以至不断成长、发展、提高、切实达到成效逐步完善的品质。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础。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人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仅仅是以得到100分作为成功,因此孩子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一个学生考了95分,美国父母和教师会说Verygood!,中国父母和教师会说为什么差5分。其实一个人在看到自己缺点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那他就缺乏起码的自信。试想,一个没有自信的人能取得成功吗答案只有一个:不!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