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6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6页推进归难侨安居工程建设的调研报告市外事侨务局通过对迳口经济区的调研,写出了推进归难侨安居工程建设的调研报告,形成了解决问题新的思路和对策。关于推进迳口华侨经济区归难侨安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为认真落实市直机关排头兵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组织有关人员到基层单位和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的单位和部门开展调研的部署,市外事侨务局组成调研小组对三水迳口华侨经济区归难侨安居工程建设进行了调研。在听取经济区党委和管委会介绍归难侨安居工程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归难侨家庭等形式作深入调查,基本掌握了该区第一代归难侨居住情况及安居工程建设的状况,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迳口华侨经济区归难侨目前的住房状况迳口华侨经济区(原XX市迳口华侨农场)地处我市XX县区西北部,是国家在1978年至1979年越南排华期间为接收安置被迫迁回国的大批归难侨而设的国有农场,也是我市唯一集中安置归难侨的国营华侨农场。当时共接收越南归难侨2652人(称第一代归侨),成为我市归难侨较为集居的地区。迳口华侨经济区现有归侨1644人,侨眷788人,共691户,其中第一代归难侨345户,侨眷346户,各占50%,目前归难侨住户中,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的有322户,占归难侨住户的93%。由于当时接收归难侨时间紧,任务重,仅建造了简易的砖瓦结构平房作为安置房。这些平房经过28年的风雨剥蚀大多数残破不堪成了危房。现在,归难侨的子女大部分已经长大成家,不少仍和父母住在一起,有的甚至是几代同堂,住房十分拥挤,最为典型的是有一家四代5对夫妇同住在面积只有30平方米的房屋内。每当台风季节到来的时候,经济区干部就要四处奔走,上门疏散群众,以防危房倒塌伤及归侨生命。二、迳口华侨经济区归难侨住房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旧有的农场管理体制滞后,制约了迳口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归难侨住房环境的改善。1978年、1979年间大批来自越南的归难侨被安置到了迳口,成立了华侨农场,从事着“甜蜜的事业”——种蔗、制糖。上世纪90年代初起,国内糖价走低,迳口糖厂同国内其他制糖企业一样走向亏损,直至破产,农场集体经济状况每况愈下,职工的医疗费用不保,甚至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从事的“甜蜜事业”变得越来越苦涩。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迳口归难侨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的优化。农场改制前,迳口被称为珠三角的“北大荒”,当时的道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这样一来拉大了(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与区外的发展距离。三是缺乏产业引导,单一的农业结构使归难侨的经济状况停滞不前。由于农场改制前没有及时引导归侨从事其它种植业或养殖业,慢慢地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过日子,致使农场的财政负担越来越沉重,最终归难侨的温饱都成了问题。三、推进迳口归难侨安居工程的基本对策(一)加快经济区发展是改善归难侨住房环境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的基础。近几年来,XX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迳口华侨经济区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迳口华侨经济区改革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改革深化了农场管理体制。1998年12月,XX市政府为适应迳口经济区发展,撤消原旧有的农场管理体制,成立了迳口华侨经济区。2003年移交XX县区管理后,区里向迳口派出了行政机构,逐渐解决了“企业办社会”的难题。二是加大了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1999年以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共投资1.4亿多元完成了迳口干线公路、漫江桥、堤围、水库、高压线路等项目的改造和建设,使迳口归难侨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三是落实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了职工养老保险等问题。在市政府的扶持下,解决了1998年以前拖欠的600多万元甘蔗款、医疗款和工资,并解决了原农场职工社保问题。市委、市政府这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助措施为迳口归难侨改善人居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扩大就业门路,实现归难侨增收是推进迳口归难侨安居工程建设的有效条件。迳口经济区生态环境优美、清山绿水交融,空气清新,是生产、生活的天然宝地。区内土地资源丰富,享受国家给予侨区的优惠政策。近年来市政府和XX县区政府不断投资改善了基础设施,目前道路、电力、供水、电信、互联网、商业、教育、水利、治安、娱乐、医疗等设施配套齐全。60多家规模品牌企业看好此地的商机,已争先落户迳口。该区党委和管委会领导要抓住有利时机,与落户的企业协调,扩大经济区职工的就业门路,千方百计保证归难侨的生活基础,想方设法让归难侨增加收入。一要加强就业培训。经济区管委会要完善本区职工的就业培训制度,按照落户本区企业的性质制定培训计划,及时向企业输送有一技之长的工人。二要加强就业引导。部分已进厂的职工由于不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为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