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八章前言一.管理會計之意義與範圍管理會計係指「為了協助內部管理者達成組織目標而對其相關資訊進行辨識、衡量、彙集、分析、編製、解釋與溝通之過程」。管理會計之特性:1.對內部管理者提供會計資訊2.提供未來將發生之內部例行性作業與非例行性決策,以及長短期計畫制定有關之貨幣與非貨幣性資料3.針對組織某些部分(如某些產品、某些部門、某些地區等)來進行分析4.不須遵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5.提供非結構化決策所需的資訊ERP對管理會計之助益:1.ERP可整合所有企業功能之作業與資訊系統2.ERP可整合所有企業功能之資料,使資料有一致性3.ERP可即時提供管理決策有關之資訊4.但ERP套裝軟體並無法提供大部份非結構化管理決策所需之資訊管理會計應提供三大類之資訊:(1)產品(或服務)成本計算之資訊(productcosting)(2)規劃與控制之資訊(planningandcontrol)(3)決策之資訊(decisionmaking)以SAPR/3系統為例,列出與各管理會計課題有關之ERP模組於下表8-1中。管理會計探討之課題II.規劃與控制III.決策二.管理會計之內容(一)提供產品與各種成本標的之成本資訊圖8-1製造業之成本流程分批成本制(JobCosting)以生產訂單或生產批次為成本標的,而以分批成本單來彙集某生產訂單(批次)之所有相關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與已分攤製造費用。當一批產品完工時,由其所屬之分批成本單所記載的成本,得知該批產品之生產成本。分步成本制(ProcessCosting)以生產部門或製程為成本標的,而分別為每一部門或製程各設立一個在製品帳戶。在一段期間後或會計期末,再以約當產量之觀念來分別計算各部門或製程於該期間之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與製造費用的單位成本,並依據實體產品於各部門或製程間的流動情況,將其產品成本移轉,而逐步地累計產品經過各部門或製程所應計之生產成本。JIT生產型態下適用逆溯成本制(BackflushCosting),因JIT將存貨量降至最低,故不必對其在製品存貨作詳細的記載與成本計算,而將大部分成本計入銷貨成本,期末時再反推估微量之在製品與製成品存貨之成本。若以ERP之模組來說明,則是首先由FI模組將成本資料過帳至CO模組,經由CO模組之產品成本計算,再回饋至FI模組。2.成本分攤成本分攤此一課題主要係指製造費用之分攤。為能即時計算產品成本,通常採用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來將製造費用分攤給所生產之產品。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的種類如下圖8-2所示分批分步成本制皆可採用這些方法預計製造費用分攤率3.作業成本制傳統成本會計採用直接人工來分攤製造費用之方法,在直接人工所佔生產成本比例逐漸降低而製造費用所佔比例逐漸提高之現代製造環境下,容易對產品成本造成極大扭曲,進而導致不利之決策。有鑒於此,Cooper與Kaplan乃於1980年代中期由實務個案研究而發展出「作業成本制(Activity-BasedCosting)」。作業成本制所包含之兩構面為:成本分派構面(costassignmentview)與程序構面(processview),如下圖8-3。圖8-3兩構面之ABC模式成本分派構面係採兩階段成本追溯程序,首先按各項作業耗用之資源(resources)多寡而將資源成本追溯於各項作業(activities),再依各項成本標的(costobjects)耗用之作業量多寡而將作業成本追溯於各項成本標的,以便依據管理者不同的資訊需要而計算出各種成本標的之精確成本。以資源動因(resourcedrivers)來衡量各作業之資源耗用量,而以作業動因(activitydrivers)來衡量各成本標的之作業耗用量。程序構面強調應先將公司營運劃分成一些程序(process),每一程序係由一系列達到某特定目的之作業所組成,且經常是跨部門的。可經由程序價值分析(ProcessValueAnalysis),將組成每一程序之所有作業逐一區分為有附加價值或無附加價值作業,對於無附加價值作業應減少其負荷量甚或消除,並可由其作業成本之柏拉圖分析(ParetoAnalysis)來找出作業改善之優先順序。每一項作業,可經由成本動因(costdrivers)分析來找出造成該作業負荷量大小之決定因素,並可訂定該項作業之績效指標(performancemeasures),以供衡量該項作業之執行績效。經由績效指標衡量、程序價值分析與柏拉圖分析,可找出作業改善的有效方向與優先順序,再經由減少或消除欲改善之作業的成本動因,方能真正達到作業改善與降低成本之目的。ABC現已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包括製造業、服務業、非營利機構、政府單位等等對於製造費用之分攤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