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第PAGE\*MERGEFORMAT5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5页疫情对中小银行绿色信贷的影响一、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1.绿色信贷的概念界定。绿色信贷是金融机构利用金融杠杆来使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优化产业结构,从而达到绿色发展目的的信贷工具。其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商业银行通过信贷优惠来加大对节能环保行业的资金支持,进而提升企业绿色环保观念、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意识;二是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惩罚措施来限制“两高一剩”企业的资金注入,进而利用金融杠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2022年初,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多点爆发态势。在急剧扩散的疫情对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揭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共享发展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绿色信贷作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核心推动力,在我国受到重点关注。我国在2022年7月,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后,陆续推出了《绿色信贷指引》、《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等一系列文件鼓励商业银行将更多资金注入绿色行业,从而促进绿色发展。所以,对于地方中小银行而言,如何在面对疫情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的同时,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成为后疫情时代绿色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就疫情对中小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影响展开讨论,并从四个层面(政策、地方、信息以及产品)来探讨我国中小银行在疫情冲击之下绿色信贷所面临的的挑战及相关对策。达到污染事前治理,而非事后治理的目的。2.文献综述。①中小银行与绿色信贷。近年来在绿色发展背景下,绿色信贷受到了我国的高度重视。绿色信贷不仅给中小银行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为其发展转型指明了方向(董晖,2022)。郑维丹(2022)认为对于中小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应抓住符合区域经济特点的重点产业和发展方向,促使地方银行的发挥其核心优势,同时建立绿色信贷发展路径,明确绿色产品、服务、制度以及架构来引导绿色经济发展,使更多信贷资金转向绿色行业。②疫情与中小银行。目前,学者普遍认为本次肺炎疫情对中小银行造成巨大危机。许振慧等(2022)认为,在遭受疫情冲击后,中小银行面临各项风险大幅上升,并且在特殊时期较容易引发大范围的系统性风险。陆岷峰(2022)认为,在疫情大考下,中小微企业的不良资产比例不断上升,无论是对处于买方市场的中小商业银行,还是对其所定位服务的小微企业都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困境之中。综上所述,一方面,我国中小银行在发展绿色信贷过程中本身就面临着机遇及挑战;另一方面,在突发的疫情影响下,中小银行及其客户群体遭受巨大冲击,在面临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又迎来了新的困难。为此,本文重点探讨本次疫情对中小银行绿色信贷的影响以及所造成的挑战。二、疫情对中小银行绿色信贷影响国内绿色信贷业务自2022年兴业银行试验以来日益受到重视,据统计,到2022年底,九江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90.02亿元,新增59.99亿元,增幅高达199.77%;2022年11月份,湖州银行公开披露其绿色信贷占比高达35.58%。综上所述,在疫情之前,我国中小银行绿色信贷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并且发展趋势十分良好。但是,疫情的突然袭击无疑对中国经济造成重创,同时也对中小银行信贷业务造成巨大冲击。根据统计局初步核算,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GDP为20.65万亿元,与19年相比,出现6.8%的缩减。何诚颖等(2022)预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季度,但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工作日益完善,第三四季度经济情况将有所好转,全年GDP增长速度维持在5%左右。对于中小银行信贷业务而言,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中小银行所定位服务的中小微企业发展出现巨大困境,导致作为资金供应方的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急剧上升,并同时对其整体金融业务造成长期、连续的不利影响,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中小银行自身风险。三、疫情下中小银行绿色信贷的现实挑战1.政策层面。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宏观调控政策以强化金融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地方整体经济压力,但是由于中小银行区域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较为笼统的宏观性经济支持政策对于绿色行业并不具备较强的针对性,此外,在绿色信贷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导致地方中小银行以及监管部门无法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加以约束,进而阻碍绿色信贷业务发展。2.地方层面。中小银行减少对地方“两高一剩”企业的贷款,长期而言有助于提升银行自身盈利能力,但从短期来看,由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往往收益情况较好,降低对该类企业的信贷额度会导致短期内银行盈利水平下降(张雪,2022)。此外,中小银行发展模式与地方经济结构紧密相关,地方政府往往会让地方银行将大部分信贷资金提供给“两高一剩”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