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有趣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姬世兰《有趣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姬世兰一、教材分析《有趣的民风民俗》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本单元围绕着“有趣的民风民俗”组织教材内容。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并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具体、细致地表达出这些民俗特点的。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与本组课文的训练专题紧密相关。安排这次口语交际的训练,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调查和访问,继续感受和了解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继续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二、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社会实践能力。小学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不愿意当众表达,所以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口语交际积极性,有条理的表达成为本次口语交际的关键。另外,在学习本单元时,学生搜集到的民风民俗的资料,展示收集整理后的资料也是在常规教学中无法实现的,正好借助本节课来完成。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借鉴本组课文描写民风民俗的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能力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调查和访问,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在交流时做到民俗特点突出,内容真实具体,表达清楚完整;在交流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情感目标:通过交流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更进一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围绕主题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进一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是学习能抓住民俗特点进行介绍,做到内容真实具体,表达清楚完整。五、教学与学法教法:引导法、点拨法。学法:小组合作交流、全班进行展示。六、教学准备1.搜集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2.搜集自己所在民族的一些节日习俗、特色饮食等。七、教学时数:1课时八、教学过程活动一:谈话导入1.师: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但这只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小部分。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们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2.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内容并说一说,再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有趣的民风民俗)(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训练专题是“民风民俗”,相信学生学完本组课文后已经有了说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开展口语交际活动,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活动二:提出要求,小组交流1.指名学生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一一进行板书。(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民间工艺品、独特民居、地方曲艺。)2.老师提出交流要求,并强调这些是应该注意而且交流时要做到的。(1)民俗特点突出。(2)内容真实具体。(3)表达清楚完整。3.学生选择一个话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老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要求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学生才能有话可说,而且能说得清楚、明白。在学生独自思考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既学会了倾听,又学会了交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活动三:集体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每组选派代表进行集体交流。1.老师引导汉族学生说说自己搜集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习俗,学生说的不完整的,其他同学和老师再加以补充。(1)春节习俗:年的来历,舞龙灯、贴门神、剪窗花、吃元宵等习俗。(2)清明节习俗:扫墓祭祖。(3)端午节习俗:端午节的来历,赛龙舟、吃粽子、绣荷包、带花线等。(4)中秋节习俗:中秋月饼,中秋赏月。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在民族的一些习俗。(1)回族学生代表介绍回族最隆重的节日习俗——古尔邦节。(2)日常饮品——盖碗茶。(3)特色食品——油香、馓子、小笼包子等。(4)保安族学生介绍保安腰刀。(设计意图:学生收集材料并归类、整理,才会有话可说,互相交流起来就会觉得轻松、自然。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养成了注意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活动四:总结全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又一次领略了中华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重点了解了一些节日的习俗,特色的饮食,民间工艺品,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希望在以后的口语交际课中,大家的表现更精彩。(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形成了一种能力。)活动五:作业布置1.把你今天交流的民风民俗讲给家人听。2.整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