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坐井观天》教学设计[精品]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坐井观天》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坐井观天”就是坐在井里看天,这是一则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之间生动有趣的对话,告诉我们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的要全面,不要自以为是的道理。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重点)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重点)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难点)4、延伸续编故事。(难点)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老师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劳动。(谜底:青蛙)青蛙是我们熟悉的朋友,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童话故事里,我们常常见到它的踪影,今天青蛙又给我们带来一篇有趣的寓言,让我们共同学习寓言《坐井观天》。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解释课题:题目中的“观”是什么意思?(观:看)二、初读课文,快乐识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把长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默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读完课文以后反复读生字。3、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对方是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4、全班读书展示,生评价。三、识记生字,掌握方法本课重点学习“沿、际、信”这三个字。1、观察这三个字,说说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观察PPT上的“沿”字,观察井沿在图中的位置,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3、PPT出示汉字“际”,用自己的话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书写时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的。4、观察分析“信”的字形特点,偏旁要写得窄一些,右边“言”字的第一横要写得稍长些。5、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师指导。6、小组展示。要求人人展示,互帮互评。写的好的字旁画小星星,同时对写得不工整的字提出建议。四、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上,我们初步认识了坐井观天的青蛙,了解了青蛙和小鸟之间的争论,并且和这一课的汉字宝宝交上了朋友,老师期待着同学们在下一节课上的精彩表现。五、布置作业制作青蛙和小鸟头饰。第二课时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1、出示词语“相信、抬头、井沿、青蛙、回答、弄错、还有、无边无际”,指导读,开火车读。2、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填空练习。青蛙坐在,小鸟坐在,它们在争论。二、走进文本,体会感悟过渡:它们为了天到底有多大争论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找出第一次对话。用横线画出小鸟的话,用波浪线画出青蛙的'话,对照书中的图画,反复朗读。指导学生读好问句。2、感悟第二次对话。(1)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2)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句式谈谈自己的看法。(3)做实验,让学生用纸卷成筒看天空,了解青蛙的感受。让学生看天空,了解小鸟的感受。同时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4)指导书写“错、蛙”。3、感悟第三次对话。(1)观察:听了小鸟的话后,青蛙是什么表情?(2)自由读文,边读边想:青蛙的笑与小鸟的笑各有什么含义?它们会想什么?三、通读全文,略知寓意1、思考:默读全文,说说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2、你认为谁的话是正确的呢?为什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我们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才能看得远。四、布置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2、拓展练习。想象续编故事,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五、学生想象续编故事展《坐井观天》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哪”。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3.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4.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重点难点1.初读课文,并说一说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部分。2.品读课文,并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教具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井”“青蛙”“小鸟”板贴画。(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哪”。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播放“坐井观天”的动画片。引导学生说说这个故事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2.导入新题,问:谁能说说“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1.教师范读,请学生点评。2.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3.检查朗读,相机指导认读生词。4.组织学生小组间赛读课文。三、了解大意,自读课文。1.指导学生小组学习,讨论: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从课文中知道的内容,并归纳整理。指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