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直腿后滚翻说课稿直腿后滚翻说课稿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直腿后滚翻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直腿后滚翻说课稿1各位评为老师好!我给大家说课题目是体操模块的直腿后滚翻,将从一下九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指导思想根据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第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高中一年级《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内容,是新授课。直腿后滚翻是技巧运动,也属于垫上运动。在实际运用中比较广泛,例如:同学们的突然被撞向后摔倒时,能够运用后滚翻技术可以有效的保护自己。第三.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好,反应敏捷,协调性好,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基本掌握了以前学过前滚翻,鱼跃前滚翻,屈体后滚翻技术,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教学目标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水平五和水平六的要求,具体分为一下三个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挂图、讲解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并能够指导练习。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情景教学使大部分学生掌握直腿后滚翻技术。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练习,克服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体验团结协作,相互保护帮助的价值和意义。第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直腿后倒圆滑难点:推手用力及时机第六.教法和手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措施来突破重难点,是完成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一般教学方法:讲解示范法,完整分解法,游戏竞赛法,提问问答法,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法。特色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法。手段:挂图的应用、老师提问,设疑、情景设定来达到教学的效果第七.教学步骤(一)课堂常规老师安排课的内容,注意事项,安全性的纪律性的教育。使课有一个良好的开始。(二)导入和热身跑步。导入情景:红军长征,当老师说爬高山的时候运用高抬腿跑,当老师说过草地的时候运动小步跑,当老师说穿地道的时候运用“S”形跑。并把体操队列队形的分队跑,合队跑,曲线跑融入其中。享受跑步中坚强不息的精神,克服了以往单一枯燥的跑步形式。徒手操。编排颈部,肩步,腰部的上下肢的活动,把各个关节活动开,使同学们在上课练习过程中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三)巩固和提高1、复习前滚翻,鱼跃前滚翻,屈体后滚翻技术2、学习直腿后滚翻技术(1)通过挂图,单个动作和完整动作使同学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2)通过老师优美的示范动作和精辟准确的.讲解使同学们了解掌握动作技术。(3)通过抬高垫子高度,练习者从上往下翻,减少动作难度。2名保护同学分别站在两侧,一手扶腰,一手扶腿,帮助体会屈体后倒圆滑,主要解决本节课重点内容。然后降低垫子高度,最终能够在水平垫上完成。(4)通过保护带系在练习者腰部,两侧同学同时向上向后提拉,使练习者体会推手的用力和时机。这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5)分组练习,相互交换,相互保护帮助。(6)老师指导,提问,设疑,纠正错误。(7)整个练习过程运用启发式教学同学们在通过老师讲解示范和同学们之间相互练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思考更好的练习方法和达到最好的练习效果。(三)恢复和放松(1)恢复游戏:“天气预报”方法:老师说大雨就用力拍打自己的大腿部位,说中雨就拍打颈部或者腰部,说小雨就拍打大臂,说暴雨就鼓掌。(2)专项放松:“抖动”用力抖动全身,使肌肉群得到有效的放松。第八.场地与器材空场地一块,挂图一套,垫子40块,保护带20根(可以用3米长标志带代替或者结实点的跳绳)第九.预计课的效果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预计课的练习密度为30%到40%,练习强度40%到50%,最高心率大概出现在35--40',为150--160次/分,平均心率达到120--130次/分。直腿后滚翻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XXX》,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来介绍这堂体育课。一、指导思想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过程从实际出发,遵循技能形成发展规律,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掌握动作技能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教材分析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倒立接前滚翻技术分为两课时教学,本次课为第一课时。本次课我们学习手倒立前滚翻以及身体素质练习。手倒立前滚翻是体操中的垫上运动,是较为简单的技巧动作。通过体操的练习可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三、学情分析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共40人。依据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