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5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5页县财政局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2015年,**县财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财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大力加强收入征管,调整支出结构,狠抓增收节支,规范财政管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一、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2015年1-6月,全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实现万元,占全年预算万元的%,同比下降%。公共财政总收入完成万元,同比增加万元,增长%。上半年,全县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万元,同比减少万元,下降%。全县公共财政支出实现万元,占年初预算的%,同比增加万元,增长%。二、2015年上半年财政工作情况(一)积极培植财源,助推产业发展2015年我县继续在培植可持续财源上下功夫,在强化税收征管上下功夫。围绕“生态**、美丽家园”建设工作思路,用好用活有限财政资金。一是统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加大70大项目资金的筹集和调度力度,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投资规模的适度增长;二是调整支出结构,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大力压缩一般性开支,助力产业发展。年初预算安排万元生态工业、万元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生态产业投入力度,逐步实现财政收入从投资型向发展型转变;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积极上报项目争取资金,截止6月底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万元%。(二)狠抓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按照“政府主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税收征管保障体系,依法加强收入征管,采取强有力的征管措施,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一是加大对零星税收的培育、征管力度,加强税源清理,并将财税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征管单位、征管人员和税源单位,逗硬奖惩,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保增长;二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银行代收制度”,努力实现应收尽收。上半年,全县税收收入完成万元,占年初预算的%;非税收入完成万元,同比增长%。(三)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一是继续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截止6月底,实现教育支出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万元、科学技术支出万元、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6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万元,同比分别增长%、%、%、%、%,各项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二是按上级财政部门要求,及时兑付了2014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万元,完成了汽车、摩托车下乡系统资金清算工作,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三是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统筹协调各类政府性资金,优先保障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加大70大项目的资金筹集和调度力度,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投资规模的适度增长;四是财力继续向基层倾斜,加大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继续深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全面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县财政已将本年运行维护的资金共计万元全部下达,方便了各乡镇运行维护项目的启动实施。(四)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深化财政改革1、健全资金监管制度,强化绩效管理一是进一步健全了财政资金监管制度,突出资金监管重点,切实加强了涉农补助资金、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救灾救济等民生专项资金跟踪监管,建立了财政规范运行跟踪监督机制。二是加强了预算管理,完善了“4+1”政府预算体系,深化基本支出预算改革,完善了定员定额与实物费用定额相结合的定额标准体系。加大了预算信息公开力度。三是全面加强绩效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加强了民生资金、灾后重建资金、单位自有资金、“三公“经费监管。推动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2、规范财政管理,深化财政改革一是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进一步规范单位自有资金管理;二是继续深入推进公务卡改革工作,截止6月底,共有个预算单位刷卡笔,消费万元;三是规范政府采购管理,实行采管分离。狠抓管理制度化、程序规范化、办事透明化、服务效率化,确保了审批采购项目优质高效地完成,上半年,我县共组织采购项目个,完成采购金额万元,节约资金万元,资金节约率为%。四是强化财政评审,健全评审制度,完善评审机制,拓宽评审领域,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推动了投资评审有力有序开展。上半年,我局完成评审项目个,评审资金万元,审减政府投资万元,审减率%。(五)加强财政“两基”建设一是加强培训,夯实队伍建设。上半年,我局共举办财务软件、会计继续教育、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等大型业务培训共计3次,全县财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全县财政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二是财政信息化水平上台阶。按照“统一网络、统一平台、统一标准、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建立了全县统一的财政核算监管平台,全县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乡镇、学校、医院、卫生院、村社全部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