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国防思想[摘要]《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的不朽著作,其内容包含十分丰富的国防思想。从战略防御理论、国防经济思想、国防教育思想三个部分探讨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国防思想,并指出毛泽东《论持久战》中国防思想的特点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毛泽东;论持久战;国防思想国防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正所谓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尽管毛泽东的国防思想主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渐形成、发展并走向成熟,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有一些阐述,特别是在其不朽杰作《论持久战》中就有论及。《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山河沦陷,国破家亡,面对日寇猖狂推进的形势下,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讲演的讲话稿,其内容包含十分丰富的国防思想,主要有战略防御理论、国防经济思想、国防教育思想三大部分。一、战略防御理论要进行积极防御,反对打被动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防御不是单纯的被动作战,不是消极防御,不是在民众的呼声下被动的去抵抗,而应当是积极防御,积极防御就是要全民国防,主动出击。军队要时刻准备着去打仗,时刻准备着为国牺牲。也要打有准备、有把握之战,在战斗中要做好各方面的应对和指挥,切忌仓促应战、草率防御。被动战争就是在害国殃民,就是罪恶。2500年前的“泓水之战”就是宋襄公领导的由主动变被动、由优势转化成劣势并被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做过反面的例子,他批判该战役所以完败,在于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是打被动仗的结果。“甲午战争”中方之所以惨败,也是由于中方被动的仓促应战,最终不仅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损失,也成了百年难以洗雪的民族之耻,国家之辱,人民之殇。[1]毛泽东还指出在战略防御的过程中应不忘进攻,应抓住优势看准时机进行进攻,也就是防御和进攻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同时进行。毛泽东分析,敌人向我进攻,敌人是处于战略外线、战略进攻,而我方是处于战略内线、战略防御,看起来对我方是很不利的,但是我方可以利用地广和兵多两个优势,不能采取死守的阵地战,而应当采用灵活的运动战,用多个师团的兵力对付他一个师团,多数人对付他少数人。从战场的外线,出其不意地包围其一支军队而击败他,这样敌人在战略作战上的外线和进攻,在战斗中就不得不变成了内线和防御,而我方之战略作战上的内线和防御,在战役中就变成了外线和进攻。[2]二、国防经济思想国防经济思想是国防思想的物质基础,国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离开了经济、国防则成了空中楼阁。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结合中日两国国情、经济现状,战争中中日双方情况,论述了国防经济思想的重要性。从我国情况看,一方面有抗战大后方作经济保障,并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援助。另一方面有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加入到前线去,足够使战争持续下去并赢得胜利。而日本的战略目标与其经济支撑力则是很不相称的,一是人力缺乏,后备兵员不足,劳动力紧张。二是战略资源缺乏,战略原料几乎全靠国外进口。三是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其失败固然有发动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但战略目标严重脱离实有经济支撑能力,不能不是重要原因。[3]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第一次提出了“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这一著名论断,力量的竞赛又以经济为基础。围绕着这一论断,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战争的胜负既然是敌我力量的竞赛,那么,促成敌我经济力量对比的消长转化,就成为作战双方的根本任务,毛泽东在促成我方经济力量增长方面制定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统一领导,分散经营、自力更生,争取外援、生产与节约并重”等原则;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努力发展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以保障广大军民的生活需要和战争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募款,发行公债,以及战场缴获等以筹措战争经费;通过正确的政策,取得广大农民对战争的支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抗日队伍,争取伟大的抗日救国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与此同时又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如:游击队大规模地破坏敌之交通线,妨碍敌之运输,消耗敌人的战争力量,直接帮助正规军作战等,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两个阶段,从点滴的量的积累,促成我方力量的增长,敌人力量的削弱,最后达到质的飞跃,走向战略反攻,夺取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4]。毛泽东在以后的著作中更明确地指出,战争不但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建国后几十年的历史,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三、国防教育思想国防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国防。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百年屈辱史不断警醒着国人,一个国家国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国防教育,取决于国防意识的强弱。抗日战争爆发后,敌我强弱十分明显。要想取得抗戰的胜利,关键在于民众的觉醒和参加程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