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父母的心》教案《父母的心》教案范文汇编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母的心》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父母的心》教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自主导学】1.《父母的心》作者是,(国)小说家,曾任日本笔会会长,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选自。2根据拼音写汉字。yuán故无精打cǎi如数fènɡ还xiàn慕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分)①他衣衫褴褛,那副寒酸相在人群中也十分显眼。褴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财主夫人一听是女孩,有些不高兴,但是看见那位妈妈失魂落魄的样子,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失魂落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横线上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贫穷贫困①那位高贵的夫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位的父亲和他的孩子们。②他家里能卖的都卖光了,生活非常。酬谢感谢①我我的.母亲,因为她教会我做人的道理。②钱呢,就算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吧。5.速读全文,概括小说各部分的大意。序幕: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穷人夫妇最后一次索回女儿,一家人团聚。【自主合作探究】6.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7.揣摩文中“父母的心”,根据下列情境,补写那对穷夫妇当时的心理。示例:送走长子时:他们认为对方条件优越,送走一个孩子可让他过好日子,自己的负担也可减轻一些。(1)用次子换回长子时:(2)用女儿换回次子时:(3)要回女儿时:8.根据下面的语境,完成题目。(4分)一位有钱的太太虽然年过四十,但还没有孩子。她看见一位四十岁上下的男人,衣衫褴褛,带着三个孩子,日子很艰难。这位高贵的夫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位贫穷的父亲和他的孩子们。她唤过一名女佣,低声吩咐了一番后,女佣便来到那位父亲的跟前说:“________________”(1)高贵的夫人是怎样吩咐女佣的?请想像一下,把夫人吩咐的话写出来。(2)女佣将怎样对那位父亲说,把你认为最得体的一种写在下面。9.“父母的心”中的“心”有何含义和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因为文章中的父母亲从事件开始,心理就不断地在变化着;对人物的描写都是围绕着他们的心理变化展开的。B.文中用财主夫人的心与父母的心作对比,文章的中心也是通过这一点体现出来的,突出了父母的“心”是不慕钱财的。C.从这对父母的决定可以说明这颗心是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心。D.心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眷爱之心,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导线,串起了整个故事的情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馈检测】(20分)10.“数”字有三个读音:A.shǔB.shùC.shu,下面的成语中加粗的“数”应读什么音?在括号内写上序号。(6分)(1)数不胜数()(2)如数奉还()(3)数典忘祖()(4)数见不鲜()(5)数米而炊()(6)数一数二()11.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并说说这些关联词的表达作用。(3分)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可能,我们想用老二换下老大。12.课文的原文有这样一句:“……但是孩子的衣服却相当的脏。”课文将这个“脏”字改作“破旧”。为什么要这样改?请说说你的体会。(4分)13.课文写父母对三个孩子一个也割舍不掉,你能否用一句民间俗语来概括?(3分)14.《战国策》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你认为课文中父母不愿把儿女给富人,是不是失策?(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4分)《父母的心》教案篇2〖学习目标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课前学习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阅读文章思考2.组织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考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3.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评价,修改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