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篇1教学内容本文记叙了周恩来小时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古诗,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爱国情怀和远大志向。教学目标1.认识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3.继续练习默读,做到重点段落不出声,不指读。4.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积累成语。会用“为?而?”造句。教学重难点1.掌握生字词。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为更好理解人物的爱国情怀和与远大志向,需要学生在课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教学方法闯关识字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周恩来的生平事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范读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指名说)同学们看看图中的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是谁?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那他小时候又立下了怎样的志向呢?今天,我们就走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了解周恩来总理小时候就立下了的志向。齐读课题。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注意字的读音。(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带着满腔热情有感情地读课题。二、放手试读,感知内容。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标注自然段。3.分段读课文。三、闯关识字,认写结合第一关:我会认。1.认读生字。a.自由读。b.齐读。c.开火车读。2.出示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齐读。3.多音字:要(yāoyào)1.老师要求我们认真听讲。2.这件事很重要。第二关:我会用1.小组合作。(组词、造句)2.小组汇报。3.分享四字词:光耀门楣、环顾四周、若有所思。4.齐读推荐词语、成语。第三关:我会写。1.想一想:自己观察生字,并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2.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交流认字的好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形声字、编顺口溜)引导学生书空“顾、举”的笔画。3.写一写。观察字形,哪一笔容易出错?怎样把字写好看。将孩子说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边说边提醒:上下结构、左右结构重点指导“举、顾”。“举”下边不是“丰”。“顾”的左边笔画。4.学生在《好字行天下》本上描红、写字。5.展示评价。四、以读促悟,以悟促学(一)、生字回文1.同学们,你们顺利地闯过了三关,和生字宝宝成了好朋友,现在,咱们和它们一起回到文中,和你的同桌一起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文章讲了什么故事?(二)、细读感悟1.指生读第一段,明确: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2.这位面带笑容、和蔼可亲的校长来到教室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呢?”同学们分别如何回答?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解释“光耀门楣”的意思——指为家族争光)3.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前面的两个同学说是为家父、为家族而读书,他们的心中想的是自家,是小家,志向很狭小,而周恩来是为大家——国家的强大的而读书,相比较而言,周恩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的志向是远大的。)4.一个12岁的小男孩立下这样远大的志向,他是随口说说,说大话的吗?从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来?(1)通过“若有所思、郑重”体会出他立志是经过慎重地思考的。(2)带着这种感情再读此段。5.思考: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呢?(中国贫穷、落后)(1)师利用图片,更直观地解说当时的历史。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感情。(2)周恩来一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即使是在病重住院,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抱病操劳国事,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少年时代的誓言。再次朗读这位有满腔爱国热情的小男孩的志向。(出示课件)6.你们觉得老校长对谁的回答比较满意?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浑身一振、大声说、连忙问道”等词体会此刻老校长的心情。7.周恩来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是为自己,他心中装着的事国家,他的胸怀博大、志向远大。他所说的正是老校长对少年一代的期望。齐读5-7段。8.是啊,周恩来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么伟大的志向,多么有志气的同学呀!所以周恩来这个名字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全校师生中传播开来。并且一直传诵到现在。五、积累运用,拓展迁移1.同学们,在祖国贫穷落后的时候,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们觉得中国现在强大了吗?说一说你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并用“为?而?”的句式说一说。2.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