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儿垂钓》教案(荐)《小儿垂钓》教案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儿垂钓》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儿垂钓》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写本课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古诗的音韵美。3、借助图画,根据诗句联系生活想象出小孩钓鱼时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教学重、难点:1、认写生字。2、背诵古诗。教学准备: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观察人们钓鱼时的动作神态,并把观察所得讲给大家听听。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老师这里有一幅图,(出示图画)你能看出是谁在干什么吗?(生根据图上内容进行回答)2、有一位大诗人看到这一情景,颇有感触,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3、师板书课题,生齐读。二、预习交流1、昨天老师让大家预习了古诗,哪位孩子愿意给大家有感情的诵读一下古诗呢?(指名读—指名评价)2、交流生字预习情况。三、探究展示1、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注意老师读的节奏。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把诗读得通畅,读出诗的一般节奏与韵律。3、同桌互相听读指正,全班展示评价。4、用生字卡片做识字游戏,巩固生字。5、小组内读古诗,图文对照领悟诗意,看看能读懂什么,将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会提出来。6、全班交流读懂了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讨论解决。在疑惑的地方,教师作精当的点拨,相机指导学生结合诗句和图画了解“蓬头”“垂纶”、“稚子”、“借问”、“不应人”等重难点词语,让学生了解诗意。7、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8、采用多种形式诵读古诗,背诵古诗。四、达标检测1、读一读,再选一个词语造句。对应应答反应应用题倒映映照放映映山红2、背诵古诗。五、总结拓展1、你喜欢诗中的这个男孩吗?为什么?(预设:喜欢,因为他天真可爱。)2、古代的许多诗歌描述儿童的可爱的形象,写得太好了,我们来读读:(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3)放牧的孩子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雷震《村晚》)六、板书设计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垂钓》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稚、侧”,认识“纶”、“莓”,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遥招手、鱼惊、应”等词的意思。2、能用自己的话话说出《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3、掌握“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写一写”的学诗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默写全诗。5、品味乡村生活,感受童年快乐,生成素朴情趣。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2、有感情地朗读,积蓄童年情愫,丰富古诗积累。教学难点:品味古诗语言,抓住“蓬头”“遥招手”等词语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教学准备:1、让爸爸妈妈帮助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乐事。2、鱼竿、小凳、补充材料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听说,咱们四年级1班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儿地,这不今天我就自告奋勇地要来给大家上一节课,大家欢迎我吗?掌声。这么热情,那老师送给你们一组有趣的图片作为感谢吧!想看吗?看,鞋子进水了,却依然玩得——好玩吗?玩过吗?这是——有趣吗?同学们有过哪些快乐的童年回忆呢?来,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快乐!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你和家人朋友去钓过鱼吗?老师调查一下,钓过鱼的小朋友举一下手。(问没举手的学生):你们没钓过鱼怎么说喜欢钓鱼呢?看来同学们确实都喜欢钓鱼。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有关钓鱼的知识。第一个问题:在什么地方钓鱼?第二个问题:你们是选择人不常去的地方钓鱼呢,还是选择人经常去的地方钓鱼?为什么?再问一个问题:人不常去的地方草长得茂盛,还是长得稀少?为什么?(你很聪明。你善于观察。呵呵,大家真是钓鱼的高手!)一、揭题生趣1、钓鱼确是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小孩儿学钓鱼就更有趣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师板书)。请大家拿出笔来,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在作业本上写好课题。【注意提示】“垂”的横画比较多,第二横长,写的时候还要注意笔顺。“钓”的右边是一点。2、齐读课题。这个题目很好懂。同学们能通过这个题目猜出这首诗的内容吗?3、看来同学们不仅是钓鱼的高手,还是猜谜的高手。二、初读觅趣。1、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朗朗上口为止。2、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很顺口地读。3、读得不错!比如,“稚子”的“稚”是翘舌,“垂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