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比武活动方案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比武活动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学比武活动方案1一、指导思想: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为了活跃我校教学教研气氛,鼓励教师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断增强业务素质,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岗位成材,早日成为学科骨干和专业带头人,培养、造就我校优秀师资,建设一支与学校办学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经研究决定在我校教师中开展课堂教学比武活动。二、活动主题:锤炼教学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工作目标:开展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重点是进行教学基本功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以深化小学课程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组织教师全员参与,搭建教师展示自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比武平台,促进教师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努力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使我校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四、参加对象:全校师生五、活动安排及程序:1、20xx年4月中旬为准备阶段。由参赛老师根据本班实际进行准备。2、20xx年4月25日-29日为正式教学比武阶段。参赛教师做好讲授的各方面准备后,按照科研室统一安排讲授,评委统一量分。六、活动组织及评委:活动领导小组:七、活动要求:1、各老师要高度重视本次大比武活动,将其作为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教学比武的.平台上锻炼自我、展示自我。2、未参加比武活动的教师应积极听课,从别人身上找长处,从自己身上找不足,在比照中有所得益。3、全员参与。全校所有教师都尽可能的参加教学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同组的所有教师必须参与听评课,若有冲突,自行调好课。不同组的教师配合好有需要的教师调课。4、比武的主要评价内容:课堂常规、教学技能、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学的科学性。5、评课应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引导教师扎实开展基本功训练,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法。6、所有参赛教师必须使用普通话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所有参赛教师要打印教案、并做好课件,报科研室存档。7、参赛教师安排的比赛时间、班级、节次,有冲突者本人自行调整。八、奖励办法:本次教学大比武活动的评委主要由学校领导、各科目教研组长组成,各评委听课后给参赛教师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其余评委的平均分为参赛教师的最后得分。比赛设一等奖名,二等奖名,三等奖名。凡在“教学大比武”活动中获奖的教师将由学校统一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并优先推荐参加县区各级各类教学比武活动,活动成绩记入相关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教学比武活动方案2为全面推进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促进青年教师较快地成长,调动和发挥全体老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举办这次以“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比赛具体情况如下:一、组织机构:组长:xxx成员:xxx二、参赛对象:20xx年10月以前进入田稻,1975年1月以后出生的青年教师。身体不适(临产、疾病)者,持病历本,经本人申请、刘翔贵副校长同意,可不参加本次比武。三、活动安排:(一)比武流程:1、分组初赛:以各学科组为参赛单位,按30%的比例评选出一二等奖。2、校级决赛:各组从初赛一等奖中推荐优秀代表参加学校决赛。名额分配:语文、数学、英语组各选出两位教师参赛(且高、初中教师各一名),其余科组各选一名教师参加决赛。最终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若干名(二)比武形式及内容及时间安排:1、比武片段赛课形式。初赛6分钟,决赛8分钟。2、初赛原则上不安排学生参加,决赛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参加。3、教学内容:初赛教学内容由各备课组参赛成员共同商议、决定,为同一参赛内容。决赛教学内容由各教研组长分初高中学段申报教科室备案。4、比武时间:初赛:第六周(10月9日~10月15日)周三周四教研活动时间;决赛:第七周周六(10月22日)四、比赛要求:1、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三主合一”的.课改方针。2、课堂教学提倡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3、参赛老师在比赛前须打印好教案、学案,并把电子稿件上传到田稻综合群共享夹。五、活动要求1、各老师要高度重视本次比武活动,将其作为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教学比武的平台上锻炼自我、展示自我。2、未参加比武活动教师应积极听课,从别人身上找长处,从自己身上找不足,在比照中有所得益。3、教务处对教师参加比武活动进行考勤登记并及时反馈。教学比武活动方案3一、活动主题及目的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研究为重点,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把立足点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