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桥》说课稿说教材 《桥》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引导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位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威信、沉稳、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说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在读中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感受他崇高的人格魅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2.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3.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表达方面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较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渲染环境的词语和句子,想象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 2.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让学生用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通过朗读、感悟、沟通,让学生领悟课题“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3.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和自然环境的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通过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的主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以山洪图片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山洪的威力。 由图片建立直观印象,为后面学习课文时,感受情势的危急奠定基础。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同学请教。 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 (1)注意: “废”的里面是“发”,不要少写一点。 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 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自由朗读中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并借助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我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随机指导。同时也引导学生沟通讨论生字词的识记方法及写字的注意要点。让学生在沟通讨论中解决生字词,获得学习的满足与成就感。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4.根据故事起因、进展、高潮、结果给课文分段: 起因(1-6段):村庄突遇山洪 进展(7-13段):老汉疏导撤离 高潮(14-23段):桥塌殉职 结果(24-27段):祭奠英灵 让学生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梳理内容,为后面的重点研读分析做好铺垫。 再读课文,感受险情。(第1—6段) 1.读课文第一部分(1—6段),找出文中描写雨水(或洪水)可怕的句子。2.学生汇报沟通。根据学生的沟通,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修辞体会当时的环境危急,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在读中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危险的迫近。3.感受人们的紧张。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相关词语,体会人们的心情,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 结合词语,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感受当时情势的危急。 引导代入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是什么感受?渲染紧张的气氛,加深学生的感受,为体会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和高尚品质做铺垫。 研读文本,感悟精神。 1.全班齐读第7—23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沟通汇报。 根据学生的沟通,出示相关句子(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引导入境想象,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形象。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让学生抓住短句的表达和标点符号蕴含的感情,感知人物形象。“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引导学生抓住态度、语言的描写,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体会老汉的高尚品质。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