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10课题: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难点: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教学过程:(结合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趣”,学习目标是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学习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难点是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汇报课前预习部分,在进行主问题一的自学、互学、讨论及汇报。最后进行拓展让学生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自学古诗。教学导入明月透过松林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山石上叮咚流淌......这是多么清丽的景色!21课的三首古诗词,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独特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仔细欣赏吧!学习探究第一学程学习任务主问题1、课前预习部分学法指导第一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快速在组内将课前预习我认真部分形成小组统一意见。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汇报预习成果1.展讲时,要做到大方自信,声音洪亮,其他小组认真倾听,积极点评、质疑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逻辑”与“思维训练”两个角度分析):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主问题2预设答案解题:山居:居住在乡村。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山居”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点;“秋暝”点明了季节时间。这首诗写村初秋时节诗人在乡村居住时所见的雨后黄昏的景色。划分节奏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3、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具有独特的成就。诗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传世有《王右丞集》4、写作背景:王维深受儒、佛的影响,他早年做官,也曾有过积极从政、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抱负,但朝廷奸臣专权,他既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又不敢同他们决裂。因此后期他采取半官半隐、远离政治生活方式,走上了寄情于山水的道路。《山居秋暝》就是他山水诗中的一首名作。第二学程学习任务主问题2.=1\*GB3\*MERGEFORMAT①结合着书中的注释,抓住重点字词,先说说你对首联和尾联的理解。=2\*GB3\*MERGEFORMAT②再读一读颔联和颈联,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3\*GB3\*MERGEFORMAT③再体会作者的情感,=4\*GB3\*MERGEFORMAT④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结合注释理解首联和尾联的意思再读颔联和颈联,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将自学成果在组内交流,组长根据交流的情况来合理分工。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汇报时,要做到大方自信,声音洪亮,其他小组认真倾听,积极点评、质疑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逻辑”与“思维训练”两个角度分析):让学生通过读、来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做到入诗情。通过读颔联和颈联体会其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主问题2预设答案=1\*GB3\*MERGEFORMAT①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2\*GB3\*MERGEFORMAT②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2\*GB3\*MERGEFORMAT②明月是静态,清泉是动态。颈联都是动态描写。=3\*GB3\*MERGEFORMAT③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表达了诗人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官场)之情溢于言表。第三学程学习任务主问题4、课外拓展阅读我能行用学过的方法自学《钱塘湖春行》。画出这首古诗的节奏读一读,在简单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完成天空填空及后面的问题。课堂总结山居秋天雨后独特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思想感受。在生活中,我们也要细细观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