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15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5页区人力资源局工作报告一、20xx年工作总结20xx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精心指导下,我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秉承“多一个居民就业,多一家企业和谐”的理念,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全面推动充分就业XX县区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顺利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一)提升服务质量,全面建设充分就业XX县区20xx年,面对较为严峻的就业工作形势,我局在确保两个下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顺利推进的同时,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全面贯彻实施全市新一轮的就业援助政策,努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不断提升工作品质,保持了全区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全年共认定就业困难人员652人,全年安置失业人员就业877人,就业困难人员安置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继续保持辖区“零就业家庭”零记录;十八个社区100%完成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1、夯实平台建设,健全就业工作体系。一是充分利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契机,完善了区街道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大大增强了全区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力量。二是不断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构筑就业创业目标责任体系,为全区就业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确保充分就业XX县区各项创建指标逐项得到落实。三是完善“盐田就业e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就业政策和岗位信息,全年共更新招聘信息11976条,搭建起了全覆盖、信息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就业服务窗口建设。充分利用失业保险暂行规定在全市范围实施的有利时机,各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基本实现了在人员配备、办公场所、业务经费、培训及信息化建设等“五到位”,为辖区居民提供全面、规范、便民的实体化就业服务窗口。2、明确服务重点,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继续探索具有盐田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路。按照“全员、全程、全心”的服务理念,对辖区户籍高校毕业生进行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就业情况,建档造册,跟踪服务,并形成调研报告,明确工作方向和对策。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企业库,企业库涵盖了万科、周大福等32家全区所有规模以上企业。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精心挑选32家辖区知名企业提供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工作岗位579个,进场应聘503人,与招聘单位达成初步就业、见习意向105人。通过见习企业库,全年共促成了近3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年辖区应届高校毕业生已就业人数115人,就业率达92.7%。3、细化服务措施,落实就业援助政策。一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开展每月不同主题的就业服务日活动,以及制作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新的就业援助政策,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减少新政策推行阻力,推动政策顺利实施。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失业人员技能培训,推荐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公共培训10期,培训780人,切实提高失业人员就业创业技能。三是认真做好岗位开发。通过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加强和辖区企业的沟通协调、强化岗位推荐力度等途径,不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全年共认定就业困难人员652人,安置877人就业,全面兑现各项就业援助政策,核发各项就业援助补贴共计3032万元,有就业愿望、对工作不挑不拣的就业困难人员100%实现就业。4、延伸服务半径,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贯彻实施创业扶持计划,广泛动员帮扶辖区居民自主创业、积极就业。办好创业服务专窗,为有志创业的辖区居民提供创业项目评估、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创业资助等全程服务。举办自主创业培训班三期,培训创业人员92人。在各个街道分别举办了以“激情创业,圆梦盐田”为主题的系列创业项目推介会活动,吸引了404名户籍居民参加,促进创业人员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全年共有14名户籍居民创业成功。5、拓宽服务渠道,关爱异地务工人员。一是全面推进就业登记工作,开展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全年共登记151153人次。二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重要作用,共举办大型现场招聘会77场,进场招聘企业1564家次,提供空缺岗位32073个,入场求职者13332人次,达成求职意向6620人次。结合我区产业结构特点,收集整理适合不同就业群体的岗位信息,分别开展了物流运输、加工制造、旅游餐饮等与我区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行业特色招聘活动;组织辖区企业赴广东兴宁、广西贺州、湖南常德等劳动力输出地开展现场招聘活动,主动出击,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三是办好异地务工人员关爱行动,成功举办2013年迎春慰问活动,营造关爱基层建设者和异地务工人员的良好氛围。(二)调整优化工作模式,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1、以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综合整治为抓手,提升辖区和谐劳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