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2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28页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近年来,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节约型社会)的提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人均主要资源(包括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1/2。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轮以重化工业拉动为特点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要缓解资源能源的长期供需矛盾,中国必须走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节约型道路,即要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快速的经济增长,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本质要求。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发展机遇,利用后发优势,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该模式的核心要素。我们正在探索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史无前例的,除了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组合作用,利用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崛起的机会加快完成工业化过程,建立起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促进节约型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核心竞争力或战略性科技创新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国的地位。而随着不可再生资源、化石能源的日益紧缺和全球变暖的加剧,具备节约环保特性的产业、技术和产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发展节约型的产业和技术也将成为战略性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绿色崛起”与和平发展的重要保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影响的日益加强,中国对国外资源(特别是石油、铁矿石等)的依存度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由此引发各种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观点。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必须通过发展模式转型、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更合理地利用本国资源和国际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对局地、区域和全球的影响,并承担与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普遍意义。追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不仅是中国追求的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未来社会的努力方向。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将承受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人类必须采取一致的行动来节省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全球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又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面临诸多挑战自1950年开始,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建国的方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废物回收系统,这在物质财富并不丰富的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1980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资源消耗量、废弃物产生量也不可抑制地增长。与此同时,在生产领域,由于资源价格不合理、环境成本没有内部化等原因,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加剧。在一些沿海地区发展出废物拆解和回收产业,但二次污染严重;在消费领域,受西方物质主义影响,超越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过度消费倾向日益明显。其结果是资源节约和回收利用远远赶不上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速度,能源短缺加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国尽管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成效显著,但资源利用方式总体上仍十分粗放。从横向比较,目前中国的资源利用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从纵向看,据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研究,自1980年以来,中国基于10种主要资源和污染物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持续下降,从1980年的2.359降至2002年最低的0.726,年均降低4.9%,说明我国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节约指数总体下降趋势渐缓,2003年之后开始出现反弹。从上述对比结果综合判断,过去20多年来,虽然中国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成效显著,但并没有根本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许多盲目冒进的现象。我国曾多次提出节约资源的问题。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许多盲目冒进的现象。我国曾多次提出节约资源的问题。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议、对策(1)建立节约型生产体系和可持续生产模式。重点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最佳实践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优先发展绿色制造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