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企业资本运营9大拐点2004-2-25作者:5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空旷的荒野:国内主板之门只对国有企业开放,海外资本市场从不关心遥远的东方,而香港创业板甚至没有提上日程,企业融资靠的是建立在个人信用基础上的民间拆借。5年后,这里已经是热闹非凡的集市:IPO的门类已经是琳琅满目,企业融资几乎信手拈来,如果没有国内创业板这一囤积居奇的恶性事件影响,这个市场已经令人近乎满意。但这个市场的建设并非春风拂过,万树花开,而是在如履薄冰、反复试探中最终完成。于是,9个拐点跳然而出。中国版“安然事件”2001年8月3日,绩优明星银广夏(0557),惊曝1999、2000年度的优良业绩大部分源自做假,引发国内资本市场重大信任危机;2001年12月2日,美国前10大公司之一的安然寻求破产保护,同样带出的信用危机几乎撼动多年来被美国引以为荣的市场体系。最终,为银广夏做假提供帮助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被吊销了执照,而在安然事件中扮演着同样角色的世界5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同样未能逃脱覆灭的命运。这两起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只不过一个发生在发达的美国,而另一个发生在发展中的中国;一个是长期以来不为人知的事实,另一个则是早已为投资者尽知的“公开的秘密”。银广夏出事之后,包括东方电子、蓝田股份等一系列绩优英雄相继崩塌,上证指数也从2000点左右一泻至今。银广夏事件充分暴露了信用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成为上市公司玩弄投资者手段的现实,也同样为铺陈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拉开了序幕。创业板陷阱曾经向国内创业板下赌注的企业都输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高科技概念如日中天的2000年,国内创业板被疯狂炒作,政府官员、经济学家、券商、企业,似乎所有人都不怀疑它将很快出炉,但它直至今日还未现身。原本“呼之欲出”的国内创业板逐渐幻化为一个莫须有的资本市场陷阱。这一始料未及的结果令许多踌躇满志的企业方寸大乱,在耗费不菲的资金和精力之后,它们只能耐心地等待或另寻他路。其中的一批意在圈钱的投机者则是一败涂地,投向创业板候选企业的资金被深度套牢。而受伤最重的则是国内创业板本身,因为创业板要想顺畅发展,就必须有一批优质企业作为旗舰保障该市场成交量和市值,而时间不等人,当候选企业中的领头羊都转战主板或被香港创业板拉走之后,国内创业板很难在短期内再寻找到这么多前景良好的明星企业,从而影响到市场本身的健康走向。创业板事件责无旁贷地成为了5年间影响企业上市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民企“下香”2001年4月23日,用友软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以每股36元的价格发行,发行市盈率高达64倍,融资超过8亿元人民币。保驾用友成功上市的是证券市场对民营企业开放和发行核准制两件法宝,证券市场对民营企业开放是用友这样的民营企业很久的渴望,而发行核准制则给企业定价带来了机会。这标志着民营企业终于不用再走买壳等既灰色又高成本的老路,直接可以光明正大地登堂入室,最终撕开了内地主板市场上市融资的铁幕。随后,与用友软件相似的太太药业、亿阳信通纷纷登陆上海、深圳两地证券交易所,在造就一批知识富豪的同时,为民营企业创造了生存的新环境。但是,香港仍旧是内地民营企业融资的常规性选择。在筹备了一年多之后,1999年10月,香港创业板成立。也许是前期在内地的宣传太盛,也许是因为内地企业上市融资的需求更迫切,在香港创业板成立之前,就有上百家内地民营企业筹划到这个新的市场上来融资。继香港红筹风暴之后,上市香港创业板的风潮甚至演绎出“到香港去”的狂热浪潮。2000年,开展信息家电业务的裕兴电脑先拔头筹,很快通过香港联合交易所的批准,准备成为首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内地企业。然而,此后的经历确如炼狱般痛苦,由于两地监管的因素,获得香港联交所审批的裕兴却被中国证监会卡住,导致裕兴最后虽成功上市,却成为无法复制的案例。随后,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后,香港创业板的命运一如裕兴,先热后冷。但它给民营企业融资带来的希望则不可小视,冲向香港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内地创业板危机让香港资本市场成为最大受益者,一大批内地优质的高科技企业无奈中涌向香港创业板或主板,在2001年再度形成内地民企赴港上市的热烈风潮。试探垄断行业坚冰在国退民进的大背景下,民营资本的触角开始突入各类传统“禁区”。2002年8月,均瑶集团出资1.08亿元参股东航武汉公司应算是民营资本介入传统国有垄断行业的典型事例,而在5个月之后,均瑶集团又出手收购湖北宜昌机场,民营资本向航空业的腹地一步步挺进。而在铁路运营领域,也有民营资本的“破冰”消息。2002年7月,山东省第一家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股份制民营火车站——纯化火车站及铁运专用线正式投入运营。与民航、铁路类同的另一个重大突破性事件是青岛市民营企业家杨乃国成功收购青岛港五号码头。其他还有:2002年3月,民营企业上海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32亿元买断了沪杭高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