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6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一课《聚聚散散》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课程领域:造型*表现在二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有过以AABB叠词为课题的,重重叠叠一课,同学们对这种造型方法,有过简单的接触。再学起来比较容易。本课是造型表现与欣赏评述相结合的有趣的课,引导学生在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构图创作中的聚与散的关系。2本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聚聚散散》一课内容虽然比较抽象,但它并不孤立存在。教材始终抓住了与学生切身感受联系的一条线:基本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学中我多考虑中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本课强调的不是对形象的把握,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际体验与造型游戏,尝试运用绘画、拼贴等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ﻫ二教学内容:本课,绘画对象比较抽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聚集与散开的感受也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通过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表现自己的感觉、心情和丰富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探索、关注、创造、表现身边事物的能力。通过本课的活动,学生不但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会如何掌握聚与散的变化,而且能培养他们积极的参与精神、丰富的感觉能力、大胆的表现能力以及综合的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三教学目标:ﻫ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造型要素中点的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不同颜色的点的组合特点,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欣赏生活中的点的聚散排列规律,了解点的聚散产生的疏密关系,在师生的演示过程中,探究体会丰富变化的疏密排列规律,并适当有创意地尝试运用。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3情感领域:通过欣赏名家的作品和大量的生活中的图像及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视觉感悟能力和欣赏能力。能表达自己的感觉、心情,丰富情感体验。ﻫ四教学重点:ﻫ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体会聚和散的感觉,能绘制简单的聚散感觉的小型作品。五教学难点:ﻫ用丰富的色彩和多种设计形式表现聚和散。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已制作好的精品挂图、水彩笔、彩色卡纸、剪刀、胶棒、书画强磁扣等。2、学生准备:水彩笔、彩纸、圆头安全剪刀、胶棒、纸巾等材料。ﻫ七教学过程:ﻫ(一)欣赏导入自学教材ﻫ1、让学生欣赏课本上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2、出示课题——《聚聚散散》(二)观察生活中的聚和散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2、师生讨论交流。ﻫ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ﻫ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三)游戏体验拼一拼摆一摆,体会磁扣的聚和散。请同学到黑板上拼摆造型。(四)欣赏名家名作,找一找作品中的聚和散ﻫ1、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2、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在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给你的不同感受吗?总结: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宣纸上彩墨点点,如春雨播洒池塘;又如春花灿烂点点梨白桃粉、迎春黄。”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大师与大师”: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指导创作,实践体验(五)示范点染过程,启发创作你觉得聚聚散散怎样结合表达?你打算用什么绘画形式来表现呢?(点、线、色彩或拼贴等综合形式表现)画完之后可以像老师一样给它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六)学生创作学生作画,老师巡视指导绘画的指导,帮助学生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七)评价作品体验自己成功的快乐。学会欣赏他人,关注伙伴的作品。发表自己的审美见解,多角度评价作品并学会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价,诠释作品。ﻫ(八)小结延伸:ﻫ聚聚散散真是太奇妙了,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就会发现我们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拓展:欣赏几幅绘画作品,告诉同学们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去主动寻找美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ﻫ(九)收拾整理组织下课ﻫ保持教室卫生,妥善保管课上作品,可以课下塑封,收拾整理绘画工具、材料。14.我要的是葫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课时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