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13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3页水资源规划审查讲话各位专家,同志们:*大水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围绕水利建设和水利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家加大对水利的投资力度,几年来水利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工程建设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在取得的诸多成绩中有一项特别引人注目,就是*大水以后我们更加重视水利规划工作,水利规划工作较过去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先后编制了七大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其中长江、松花江、淮河、太湖若干意见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时编制了生态建设规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节水灌溉纲要等专项规划和一大批专业区域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布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下一步加强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设起到了很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目前规划还很难覆盖全国防洪、水资源以及其他各个领域,尚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利规划体系。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编制了全国七大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以后,着手编制了全国防洪规划。目前,防洪规划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今年年底将编制完成上报国务院审批。防洪规划之后,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另一个重要的规划。为此,今年3月份,水利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今年4月初在浙江东阳召开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和启动了这项工作。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规划。为了做好该规划编制工作,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审查会,旨在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的技术路线,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我谈四个方面的意见,供各位专家在审议技术大纲时参考。一、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距今已20多年了。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对水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用水对水量和水质的高要求,需要有高质量的水源作保证;二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工业用水量不断增加,也需要有比较稳定的水源;三是全社会对水资源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加重视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节约优先,保护为本,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四是全社会对水环境非常关注,要求改善水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另外,由于气候的变化、地下水超采、水利工程建设及其他人类活动,对水、土、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多的变化。这些都为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是贯彻新时期党中央水利建设方针和资源战略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19*年大水以后印发了中共中央15号文件,专门部署了水利建设,增加了水利建设的投入,加快了水利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今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通过水资源综合规划,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建设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自然规律及其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协调和谐关系,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按照经济规律和要求,制定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水利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2、是建立节水型社会,解决水资源短缺矛盾,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华北、西北、东北都面临着严重缺水的威胁。南方及其它一些地区也存在着局部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或工程性缺水等问题。据初步统计,全国年均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136座城市缺水严重,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还缺乏足够的、安全的饮用水源。城市供水的保证率还比较低,部分农业和生态用水被挤占。中国水资源短缺,尤其是北方地区缺水严重的现实,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从目前来看,节水还有很大潜力。无论是节水意识还是节水措施和政策,都与对节水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在节水和治污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洪水资源、中水资源,以及跨流域调水,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等,使其相互衔接和协调,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