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命教案及反思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教案及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生命教案及反思1活动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学会区分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体,进一步掌握分类的方法。2、让幼儿了解有生命的物体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而无生命的物体则不能。3、初步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爱护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关心自己的'生活环境。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活动准备1、多媒体:有生命与无生命物体的录像。2、若干小贴纸标志:哭脸和笑脸3、活动前布置户外活动场地,放置相关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如:各种昆虫、花草等。活动过程1、播放多媒体让幼儿观察,引发幼儿进行分类的兴趣。(1)播放两组图片,一组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组是无生命的物体,让幼儿观察比较两组图片的异同。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初步感知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的特征,并加以区分。(2)渗透"有生命"与"无生命"两词,引发幼儿进行探索与分类的欲望。2、教师讲解用图标分类方法,幼儿操作。(1)教师出示标志,笑脸代表有生命,哭脸代表无生命,将有生命的物体粘贴上笑脸,无生命的物体粘贴上哭脸。(2)组织幼儿在户外寻找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并进行分类、粘贴标志。孩子们在户外尽情的寻找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并为其粘贴标志户外的小草、大树、毛毛虫被粘贴上了小笑脸,滑梯、秋千、垃圾桶被粘贴上了小哭脸。3、共同讨论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区别及其概念。(1)共同探讨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区别:根据幼儿的分类结果,引导幼儿分别说出寻找到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的特征。(2)教师进行小结:有生命的物体在不断的生长变化,而无生命的物体则不能。(3)带幼儿一起检查分类结果,并找出错误进行改正。4、教育幼儿保护生命,热爱环境。(1)幼儿一起探讨:我们应如何爱护有生命的动植物?(2)带领幼儿将大自然的动物放生。5、延伸活动:看幻灯片。感知巩固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的特征。课后反思:本节活动有二十五名幼儿参与,大部分幼儿表现很好,课堂气氛活跃,目标完成很好。生命教案及反思2教材分析美丽的生命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编写思路是从“欣赏”生命、“感知”生命的美丽入手,唤起心中对生命个体的爱与尊重,从而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本课的设计主旨是通过呈现大自然各种生命共生共存的美丽图画,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命,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命,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命,感受身边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带来的美丽,领悟“世界因生命而美丽”,引发学生对生灵万物的情感,为本单元后两篇课文做铺垫。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身子女,在家受到亲朋好友的百般呵护,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缺少对周围生命的关爱,更加不懂得珍惜其他各种各样的生命体,甚至以摧残其他生命体特别是身边的花草树木等为荣,这种现象说到底是道德的缺失,而这种道德的缺失其根源在于对生命教育的轻视。因此,有必要从小就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他们了解其生命需求,感受生命的丰富与意义,让他们在交流中受到触动并给予其生命的关爱与尊重,使“关爱”落实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教学目标1、通过呈现大自然美丽的'场景和动植物图片,让学生了解神奇的生命世界,欣赏生命的奥妙,感受生命之美;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善待生命。2、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关爱、善待动植物。3、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及感恩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感受生命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懂得关爱动植物。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世界上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动植物与人作为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都值得珍爱,要善待生命。生命教案及反思3原文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