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8匆匆教学目标1.会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4.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教学策略会写字词认读生字,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如,“挪”读nuó,不读nà;“蒸”是翘舌音,读zhēnɡ,不读zēnɡ。对容易写错的字进行指导,如,“藏”和“蒸”都是上下结构,都是草字头,书写时注意草字头要写得扁、长,为下半部分留出空间。“藏”的第6笔是竖折,第8笔撇的起笔要在第7笔横的中间,下部“臧”中的“臣”不要写成“”。书写“蒸”时不要忘记“丞”下面的横。“徘、徊”左部都是双人旁,不要写成单人旁。“裸”的字义与衣服有关,因此是衣字旁,不要写成示字旁。积累叠词:匆匆、渐渐、默默、斜斜、白白、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朗读指导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光的匆匆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朗读基调是舒缓低沉的,语速稍慢。第1自然段,开始读时语气舒畅一些,紧接着要读出转折的语气和一系列上扬的疑问语气。第2自然段,要用低沉的语调展现作者无奈的愁绪。第3自然段,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洗手、吃饭、默默等,来写日子悄悄过去,要读出叹息和无奈的语气,同时注意排比句的语调的高低变化。第4自然段,读时语气有些伤感。第5自然段,照应开头,读出疑问的语气。朗读的形式应多样,可以自己读、合作读;也可以采用对话的方式,如,一人说作者的内心感受,另一人读与之对应的文字。朗读要充分,一是时间充分,二是让每位学生都参与。阅读理解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初步体会情感。接着细读课文,引导学生着重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表达方法。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把课文读通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一下,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再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感悟作者用连续的问句直接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聚焦第1、4自然段进行细读品悟,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批注,交流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第1自然段,可以从三个方面交流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一是描写自然万物的循环往复,二是将自然万物的循环往复与日子一去不复返作对比,三是抛出一连串的问句。在学习第1自然段的基础上,学生可自学第4自然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作者用一连串的问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3.感悟作者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方法。引导学生围绕“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这一问题展开交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时光流逝时饱含真情,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因而真切感人。如果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困难,教师可予以点拨:虽然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但朱自清先生却把它写得形象可感,你发现了吗?引导学生对比第2自然段中“八千多日子”和“针尖上一滴水”,感受时光流逝的无声无息;在第3自然段中抓住“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体会作者将抽象的时间形象化,让人切身感受时间的流逝,再结合描写洗手、吃饭、默思时,时间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等情形,在品读中感受作者把时间的流逝变成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感悟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在这些景物中表达的方法。积累运用课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如比喻、对比、排比、设问等,让学生体会这些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并迁移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从而让学生写的文章更加生动真切。引导学生以第3自然段为例进行仿写,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PPT。2.搜集图片、视频、音频;准备配乐朗读材料。学生准备:查找朱自清的相关资料,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初步感受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叹惋之情。教学过程板块一联系实际,体验引题活动1猜谜活动,激发兴趣1.猜谜: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时间)2.活动:(1)时间就在我们身边,又常常被我们忽视。请大家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