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班教案实用的大班教案[汇总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大班教案篇1设计意图:我班幼儿对音乐活动有很浓的兴趣,对音乐的旋律、结构、音色、速度和力度方面有一定基础,但在表现能力方面发展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女孩子优于男孩子,孩子对韵律柔和优美的作品表现优于激烈有力的作品表现。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选择教育内容时过于片面。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在下棋、打扑克或体育竞赛中表现出不服输的样子,这种竞争意识的萌芽,如果培养得当,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于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有益。我利用幼儿好动、好模仿和喜欢带有比赛性质游戏的特点,选择了“斗鸡”这一韵律活动。旨在培养幼儿争强好胜、不怕失败,努力向上的品质。此作品的音乐旋律颇具广东地方音乐特色,而且节奏鲜明,情绪激烈,可表现性强,很适合于我班的孩子。活动目标:1、幼儿学习按音乐的节奏、情绪、乐句的变化表现斗鸡舞蹈,并能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与同伴交流。2、培养幼儿必胜的信念和勇于向强者挑战的竞争意识。活动准备:1、斗鸡的录像带和录音带。2、白公鸡与黄公鸡的头饰及奖牌各两个。活动过程:1、幼儿跟随教师在有鸡鸣的乐曲伴奏下做公鸡的动作进场。鼓励幼儿按音乐节奏、情绪饱满地做动作。2、(1)幼儿观看录像。指导语:公鸡是怎样斗的?(2)讨论:公鸡斗的时候嘴巴、脖子、翅膀和脚是怎样的?(3)教师小结,强调公鸡双脚“往上蹦跳”的动作和公鸡不服输的样子,并要求幼儿用动作和表情表现出来。3、熟悉斗鸡的音乐,引导幼儿感受到音乐的第1、2乐句和第5、6乐句是相同的。4、鼓励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按自己的意愿用动作表现斗鸡。提醒幼儿按音乐的节奏做动作。(教师适当用语言指导)5、教师将幼儿编的动作与教师编的动作串起来,随音乐完整示范给幼儿欣赏。6、鼓励幼儿与老师同时表演,激发幼儿敢于竞争的意识。指导语:斗鸡是两只公鸡一起斗的,谁愿意跟我—公鸡大王一起斗?7、幼儿跟教师学分解动作,注意难点。(1)指导幼儿向上扑,向前攻,左右攻等动作。(2)教师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创编最后结束的动作。8、教师用形象的语言将动作连串起来,指导幼儿完整地跟音乐表演一次。9、幼儿分成两组,分别与教师进行斗鸡比赛。提示幼儿注意节奏并用眼神、表情与同伴交流。10、幼儿结对进行“斗鸡”,鼓励幼儿获得成功。注:此课例为“东教名师”林爱夏老师设计,曾以“异地教学”形式参加全国、广东省、广州市以及香港等地音乐研讨会与幼教同行交流,受到好评。附音乐:斗鸡2/41/45152|5352|22222|012|5152|5352|22222|015|565455|565455|565424|545|232122|232122|232151|212|5152|5352|22222|012|5152|5352|22222|015|565424|545|232151|212|565424|5|232151|2|545|212|545|212|渐慢5522|5522|5522|5522|55555|045||活动反思:《斗鸡》这课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民间传统娱乐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斗鸡对学生来说是件新鲜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上课时我让两学生拿着纸公鸡给全班同学进行表演“鸡王争霸赛”,让学生感受到快乐的学习氛围。然后出示公鸡的摄影图片和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摄影作品和美术作品里的公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观察公鸡的外形特征与羽毛颜色——鸡冠高而大,尾部羽毛长、密、五颜六色)。最后让学生用手工形式设计制作一只漂亮的斗鸡,进而玩一玩“斗鸡”游戏。学生学得活,兴趣很浓,体验了设计应用学习活动的乐趣。大班教案篇2【设计意图】跳绳,是幼儿冬季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等疾病的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深得孩子们的喜爱。跳绳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体质,还有利于幼儿心智发展,真是一项身心发展的双益运动项目。【活动目标】1、能探索出绳子多种玩法掌握跳绳的基本技能发展幼儿的身体动作。2、活动中体验创造性跳绳的.乐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活动准备】一根长绳子。短绳若干。【活动过程】1、教师带领幼儿做热身运动。2、听老师口令练习跳跃及上肢动作。师;跳、跳、跳,幼儿跟着老师跳、跳、跳,原地双击此处师问;“还可以怎么跳?”引导幼儿向前跳、向后跳、向上跳、蹲跳、向左跳、向右跳、单、双脚跳。3、上肢活动师绕绕臂,绕绕臂。幼儿跟着老师绕绕臂。师问“还可怎样绕”引导幼儿向前饶、向后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