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参考文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参考文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套路及解题歌诀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代诗歌鉴赏以简答题形式考查,答题也有一套固定的套路可循。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2.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3.同情人民地疾苦4.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2.保家卫国的决心3.报国无门的悲伤4.山河沦丧的痛苦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1.羁旅思乡之情2.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3.边塞思乡之情4.闺中怀人之情●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2.情深意长的勉励3.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昔盛今衰的感慨3.借古讽今的情怀4.青春易逝的感伤5.仕途失意的苦闷6.告慰平生的喜悦二.五种种答题模式:(一)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2.答题步骤:①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②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③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3.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②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1]轻松应对高考复习中软肋轻松应对高考复习中软肋网络收集作者:距中高考不到百天,在这最后备考冲刺的黄金阶段,有哪些复习策略和提分技巧?首先,复习要有计划、按步骤;其次,一定要找到复习中的“软肋”,这直接关系到考试能否得高分!找“软肋”就是找到最薄弱的环节,有些可能是导致考生失利的重要环节,只要得以解决、突破,复习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也会有意想不到的超常发挥。动笔。“动笔才是思维的真正开始!”而许多考生懒于动笔,一定吃大亏。有条规律:听明白了、懂了、会了、会做、动笔做就错,表明复习中最易断裂的链条就是动笔,不动笔则一写就错。而解题即看、想、写,第一步就是审题,所以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如不能做到认真审题后再动笔,就会“一招失误,满盘皆输”。这与心理紧张有关,因此审题过程就一定要克服紧张情绪。另外,回答试题时一定要注意四个方面:学科语言、学科术语、语言的层次性、语言的逻辑性。因为阅卷老师要踩点即“题眼”,有“点”就得分,没“点”不给分。高考语文解题突破语文试题的题干实在是一种重要而有用的信息,认真阅读分析并充分利用题干中的隐含信息,将会给我们准确、快速地阅读文本并完成语言表达题带来莫大的帮助。现在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不仅仅要求读懂文本内容,还要求仔细阅读试题中的题干,因为高考语言表达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中隐含了命题意图如2014年上海语文试题第3题:有人说,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要点:(1)近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读者的综合都市报快速发展。(2)报纸广告增长迅速,综合都市报占据主要广告份额。(3)我国报纸发行量增速较快,但每千人拥有量仍然偏低。(4)目前我国报纸的种类和发行量还大有增长空间。你认为要点和顺序都正确的一项是()A、(4)(3)(2)(1)B、(4)(2)(3)(1)C、(3)(4)(1)(2)D、(3)(4)(2)(1)该考题命题意图是要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思路(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文章的要点,答题时要综合考虑,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答A项或C项是没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点,答B项则是把文章要点的先后顺序弄错了。又如2014年上海语文试题第10题仿句的考查,试题中隐含了语意志向、修辞手法的提示。“催人向上”、“激动”、“昂奋”等是褒义词,仿句也必须从正面表达;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句也要如此。有的仿句还要注意例句中的语法关系。如2001年全国试题26题。题干中隐含了答题方向如2003年上海语文试题第5题:根据第一段中“特殊”“似乎”等词语,说明全文构思的巧妙之处。第一段:“目光”作为一种特殊的“光”,似乎也具有各种物理光学特征。此题关键要从“全文构思”的大处着眼来分析,而不可被“特殊”“似乎”等词所误导。透过“特殊”“似乎”,联系全文我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