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韩国企业文化及其管理形式浅析韩国企业文化及其管理形式浅析[摘要]本文通过对韩国企业组织文化的背景及其特性介绍,为我国管理者理解韩国企业的管理形式和在跨文化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韩国企业文化的背景家长的权威韩国对中国的儒学最为尊崇,在李朝时代就把儒教定为国教,形成了儒学化体制。传统的儒教思想在以家庭为中心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在韩国家庭里,父亲作为家庭的长辈,一定要成为夫人和子女尊敬和效仿的典范,并以其权威来治家。这种家长式的权威行为,直接在企业主和管理者的指导方式中表现出来。他们在管理下属职员的时候,发挥其权限和权威来统治其部下,下属也期待其温情和慈祥的同时顺从他们的权威意识。这样在强烈的统治和温情兼备的专制指导方式下,在权威式的经营中形成了仁学文化。主从关系和服从心传统的儒教思想重视皇帝和大臣之间的义理和忠诚。这种思想对韩国企业中企业主和职员间的垂直权限关系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企业里,部下服从上级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比起程度关系,职员们更重视上下间的垂直关系。这种垂直的关系意识不仅受权限关系的影响,而且也受年龄、地位、身份和互相所属关系的影响。对上属的服从意识是韩国企业的决策构造集中在上位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附属关系和排他意识韩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征是以血缘和地缘及学缘为中心的附属关系和排他意识在对人关系、集团间的互相关系以及权利构造的形成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附属意识和排他主义是受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儒教思想影响的结果。儒教思想给受崇尚前辈和对家长的尊重以及以直系亲属为先的亲疏意识以宏大的影响。两班和庶民、高学历者和低学历者的差异给传统的社会阶级意识、地位和身份意识以宏大的影响。所有制与经营构造在韩国,以传统的长子优先的制度为中心,长子继承企业的所有权,这种制度使所有权集中在创业主的家庭,这是形成集权制经营构造的重要因素。另外,从历史来看,韩国的民间资本很有限,企业资本又集中在少数富有阶层,使企业不得不依赖银行。形成这种经营构造也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有关。韩国企业的文化特性"能做"文化韩国企业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便是"能做"文化,它强调了代表很多企业成员的富有积极性和挑战性的共有价值。韩国企业之所以能在短短的30年里获得高速的开展,是因为很多产业部门具有大胆投资、冒险向海外进军和在短期内获得成绩的强烈愿望。特别是在目确实实定方面没有哪个国家的企业能和韩国企业的高标准相比,而且没有一个国家的企业能像韩国企业一样为了到达目的而不惜一切代价。勤勉的劳动意识企业成员认真的工作姿态、勤勉的劳动意识是韩国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韩国企业的劳动时间最长,已广为世人所知。长时间劳动不仅适用于劳动者阶层,而且在高层经营者和一般管理者阶层中也一样适用。早晨七点开始召开干部会议、晚上八点以后管理人员才下班的企业比比皆是。既有早晨六点参加教育节目的经营管理人员,也有晚上六点以后参加教育节目的管理者。高度集权的组织构造和权威性管理行动高度集权的组织构造和高层指导的权利体制以及权威性管理行为是韩国企业文化的又一个特征。正如?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宾•托福勒(a.toffler)所指出的那样,韩国企业虽然适宜第二次浪潮即大量消费为中心的产业社会,但在以个人的创意性和开放性为根底的第三次浪潮即信息化社会里,是不适宜的。年功序列(论资排辈)和仁和主义年功序列和仁和主义是另一个韩国企业文化特性。在鼓励和提升方面存在着论资排辈的现象,在上下级和同事之间,要尽量做到圆满和谐。韩国企业的管理形式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韩国的许多企业非常重视企业伦理的塑造,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从而形成守纪律、讲服从和步调一致的强力型的组织文化。在业绩评价和奖励制度上仍然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而且组织成员的阶层构造一般是与他们的年龄及工龄有着亲密的关系。同事之间维系圆满的人际关系,又是韩国企业共同的行为倾向。近年来,在经营合理化过程中,虽然强调才能、经营业绩以及进取心、创造性,但是传统的论资排辈的奖励制度仍然主导着韩国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组织构造表现为家族式企业的组织形态1954年战争完毕后,韩国致力于建构足以诱导经济开展的法律和行政体系,鼓励其企业运用从西方传入的科技知识,经营企业,追求利润。在企业的组织构造方面具有家族所有、规模偏小、构造简单、任人为亲、关系取向等特点。指导作风的权威性和高度集权制在指导方式方面,温情和专制是管理者的方式特征,家族企业经营者通常采取权威式的指导方式。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经营者通常不喜欢属下比自己更有才干。许多重要的决策,也往往由担任要职的家族成员商议后制订。不属于家族成员的干部,通常只有执行命令的义务,而无参与决策的权利。这种高度集权的组织构造和权威性的管理行为,抹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