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篇一:国际贸易案例分析2010经济、2010统计案例分析●1、某货轮从天津新港驶往新加坡,在航行途中船舶货舱起火,大火蔓延到机舱,船长为了船、货的共同平安,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往舱中灌水灭火。火虽被扑灭,但由于主机受损,无法接着航行,因而船长决定雇用拖轮将货船拖回新港修理,检修后重新驶往新加坡。事后调查,这次事件造成的损失有:(1)1000箱货被火烧毁;(2)600箱货由子灌水灭火遭到损失,(3)主机和部分甲板被烧坏;(4)拖船费用;(5)额外增加的燃料和船长,船员工资。从上述各项损失的性质来看,哪些属单独海损?哪些属共同海损?2、我按CIF条件向南美某国出口花生酥糖1000箱,投保一切险。由于货轮陈旧,航速太慢且沿线四处揽货,结果航行4个月才到达目的港。花生酥糖因受热时间过长而全部软化,难以销售。咨询这种货损保险公司是否负责赔偿?为什么?答:否。依照CIF条款中的“除外责任”第4点规定:“被保险物资的自然损耗、本质缺陷,特性及市价跌落,运输延迟所引起的损失或费用”,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3、国外开来不可撤销信誉证,证中规定最迟装运期为2000年12月31日,议付有效期为2001年1月15日。我方按证中规定的装运期完成装运,并获得签发日为2000年12月10日的提单,当我方备齐议付单据于2001年1月4日向银行议付交单时,银行以我方单据已通过期为由拒付货款。咨询银行的拒付是否合理?为什么?答:银行的拒付合理。由于《UCP600》规定,应于提单签发日期后21天之内到议付行交单议付,否那么就成为过期提单。在本案中,我方于12月10装船完毕并获得当日提单,应不晚于2001年1月1日去议付行议付,但我方实际是于1月4日去议付行议付的,提单已通过期,因而银行有权利拒付货款。4、我国某公司与新加坡一家公司以CIF新加坡的条件出口一批土产品,订约时,我国公司已经明白道该批物资要转销美国。该物资到新加坡后,立即转运美国。其后新加坡的买主凭美国商检机构签发的在美国检验的证明书,向我提出索赔。咨询,我国公司应如何对待美国的检验证书?为什么?答:《结合国国际物资销售合同公约》第38条第(3)项规定:“假如物资在运输途中改运或买方须再发运物资,没有合理时机加以检验,而卖方在订立合同时早明白或理应明白这种改运或再发运的可能性,检验可推延到物资到达新目的地后进展”。依照上述规定,新加坡商人提交的美国检验证书应该是有效的。●5、A国商人将从别国进口的初级产品转卖,向B国商人发盘,B国商人复电,接受发盘,同时要求提供产地证。两周后,A国商人收到B国商人开来的信誉证,正预备按信誉证规定发运物资,获商检机构通知,因该货非本国产品,不能签发产地证。经电请B国商人取消信誉证中要求提供产地证的条款,遭到回绝,因而引起争议。A国商人提出,其对提供产地证的要求从未表示同意,依法无此义务,而B国商人坚持A国商人有此义务。试依照《结合国国际物资销售合同公约》(双方所在国均为缔约国)的规定,对此案做出裁决。答:A商违约,应当负责赔偿。(1)A国与B国均为《结合国国际物资销售合同公约》缔约国,由于双方对《公约》的适用未作排除和保存,本案应按《公约》规定办理;(2)A商在收到B商对其发盘做出附加条件的接受时,未提任何异议,即接受有效,A商应负有提供产地证的义务;(3)B商已依照其接受条件开立信誉证,A商接受信誉证后又未提出异议,并预备履行信誉证的规定交货,后因商检机构不能出证,这与B商无关,构成A商违约。●6、澳大利亚某商是与我来往多年的棉布商,某日寄来上衣一件,声称该上衣系我某出口合同项下所交染色棉布经其转销给某制衣厂制造成衣的样品,该上衣两袖的色泽有明显的不同,证明我所供物资质量有严峻色差,不能使用。为此,要求将全部已缝制的成衣退回,并重新按合同规定的质量和数量交货。咨询我方应如何答复?并简述理由。答:此案与我无关,应当回绝赔偿。理由:(1)该商已将我交付的棉布转销制衣商,构成了对我物资的接受。凡已接受物资,买方就丧失了退货和要求交付替代物资的权利;(2)按《结合国国际物资销售合同公约》第82条规定,买方假如不可能按实际收到物资的原状归还物资,他就丧失了宣告合同无效或要求卖方交付替代物资的权利。●7、某国公司以CIF鹿特丹出口食品1000箱,即期信誉证付款,物资装运后,凭已装船清洁提单和已投保一切险及战争险的保险单,向银行收妥货款,货到目的港后经进口人复验发觉以下情况:(1)该批物资共有10个批号,抽查20箱,发觉其中2个批号涉及200箱内含沙门氏细菌超过进口国的标准;(2)收货人只实收998箱,缺少2箱。(3)有15箱物资外表情况良好,但箱内物资共缺少60公斤。试分析以上情况,进口人应分别向谁索赔,并说明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