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时空观念主题总述本阶段历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史前时期主要讲述了中国境内早期的人类活动,从社会形态上看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此阶段主要特征有:政治上: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有;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经济上:以石器为主,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产生,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民族关系上:传说中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他们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夏商周时期是指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历史。这一时期,早期国家产生、发展,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夏朝开创了世袭制,西周建立的分封制、宗法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地位的衰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改革推动了分封制的瓦解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不断,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经济上:商周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成为可能,如都江堰;新兴的地主出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即封建经济逐渐确立。思想文化上: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代表的奴隶制文明;春秋时期的孔子创办私学,“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民族关系上: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通过战争和交往,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渗透核心素养通过《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商周示意图、春秋战国形势示意图,构建历史时空观念;通过考古发现的化石、遗物和历史传说等史料,提取历史信息,培养史料实证意识;通过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认识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渗透唯物史观。考点2夏商周的更替、分封制(识记)「3年1考」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1年),主要特征: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考点3春秋战国的战争及社会变化(识记)、商鞅变法(理解、运用)「3年1考」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主要阶段特征:社会变革对比归纳1.以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居民为例,比较南北两种原始农耕文化的不同。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出现差异的原因:由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不同造成的。3.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请以史实具体说明这一时期的巨变。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如都江堰),新兴的地主阶级产生。政治上: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改革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逐步确立了封建制度。军事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如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等。思想上:各种学说蓬勃兴起,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1.观察下面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1、图2分别是哪两个原始居民的住房?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图1:半坡居民图2:河姆渡居民原因:南北方自然环境气候的不同。(2)图3、图4是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答案说明河姆渡人已经会种水稻,并且能做出陶器。(3)了解古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依据有哪些。答案考古发现的遗址、遗迹、遗物和化石等。2.观察下面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该图反映的是西周的哪一制度?该制度建立之初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案分封制。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3.观察下面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1、图2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答案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铁农具,人们已经掌握了驱使牛的方法,牛耕技术广泛使用。(2)图1、图2的出现及推广对当时农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阅读观察类【活动建议】释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及与山西相关的知识。命题角度此条活动建议内容主要强调春秋和战国时期地图上的具体变化,尤其是与山西有关的史实,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有分封制、三家分晋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考查的方式一般会通过选择题、简答题或者填图,涉及的核心素养主要有时空观念,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观察下面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诸侯国名称。战国初期三家分晋指的是哪三家?答案A秦国B楚国C齐国D燕国韩赵魏三家分晋(2)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