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校园文化建立参考总结(通用)校园文化是一种动力、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希望、是一种生活;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立、更新、提高的整体工程,是学校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表达,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表达,更是学校培养习惯时代的高素养人才的内在需要,我校在校园文化建立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和文明风气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立,提高了学校的开展层次,构成了具有浓重的校园文化气氛,营建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一学期来,我校紧紧围绕“以加强校园文化建立为打破口,实现校风学风的整体提升”的工作目的,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卓见成效。闲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成立了校园文化建立领导小组二、制定了施行方案依照学校实际,环境特点和学校规划的需要,发挥校园文化建立的育人功能,使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建立中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涵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整体素养,制定了实在可行的施行方案。三、提出了校园文化建立整体思路1、校园环境文化建立。2、校园育人文化建立。3、校园精神文化建立。4、校园制度文化建立。四、做了以下工作1、校园环境文化建立。(1)教学楼前后活动区,活动区位置及路两旁植树、种植花草,进展了美化。(2)在教学楼右边场地,设乒乓球桌3个,运动器械3个,小型运动场,设有两个羽毛球场,体育场围墙上设置了体育宣传图画。(3)在教学楼走廊上添设名言警句、名人字画,教室内添办学生作品、经典诵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板块。2、校园育人文化建立。(1)室外环境布置:校门外侧设立宣传栏,校门口设电子宣传屏幕,校园宣传长廊写有教风、学风等内容。教学楼走廊悬挂学生作品、名人头像、格言。(2)班级环境布置:各班有作息时间表、课程表、班级活动表、班级公约。教室后墙设卫生角,图书角、主墙面为“学习园地”、“经典诵读”“我最精彩”等,由班主任负责个性化设计和展示。(3)各室文化建立:依照各室工作职能,确立相应标语及规章制度。3、校园精神文化建立。(1)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对学生进展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国旗下的讲话制度,坚持每周班会制度,认真做好节庆活动。(2)利用班队会,对学生进展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校情教育。依照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怀的咨询题,我校创设了三大主题班会:养成教育(包括: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我心中的偶像、自信与成功等);感恩教育(包括:感激父母、感激老师、关爱、名人鼓励我成长等);心理辅导(包括:如何习惯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的强者、心理调试——相信本人、如何正确对待失意等)。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主题鲜明,方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3)、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正面教育。我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展正面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老实守信教育等等。话语虽不多,但特别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气氛中,收到了特别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4)组织广播站,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音乐铃声,课前进展温馨提示,课余放广播操、眼保健操、音乐等,放学前进展平安教育提示。(5)施行特色大课间活动。平安演练、消防演练、逃生演练、文明礼仪、体质锻炼等活动,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6)积极开展经典诵读读活动,营建“书香校园”气氛。发挥图书室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7)、开展丰富多彩的队日活动:加强了“五爱”、“四有”、“三字经”、“弟子规”和学习宪法等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组织了中高年级队员背经典、讲故事、谈体会等活动。(8)、加强法制、卫生以及平安知识的学习,成立了班级和校门口平安督察小组。组织了全体同学学习《平安教育手册》、《道路交通平安提示》、《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条文内容,听专题讲座和情势报告等。(9)积极开展各项评选活动,鼓励师生积极进取、勇于奉献的精神。(10)打造教育团队精神,要求老师做到“六个一”即:一个教育故事、一份教学设计、一节汇报课例、一篇课后反思、一本听课记录、一套学习材料。通过教研合作交流、专家引领等方式,促进老师专业成长。4、校园制度文化建立。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系统,标准师生的行为,建立良好的校风,保证学校工作顺利开展。制度建立采取“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原则,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