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设计(论文)题目:“三美”理论视角下杨译《红楼梦》中金陵判词的翻译研究学生姓名:崔敏学号:1011101021专业:英语所在学院:外国语学院指导教师:陈爱兵职称:副教授2014年1月5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框架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4月26日”或“2004-04-26”。5、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字体请按宋体、小四号书写,行间距1.5倍。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不少于1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研究背景与现状作为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红学”。红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的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及百科知识。因此,对它的研究是永恒的,永无止境的。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愈加频繁以及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对《红楼梦》的研究也愈加深入和多角度。而金陵判词作为整本书的文眼所在,更是成为研究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金陵判词为切入点深入研究《红楼梦》的研究不在少数。唯一略显缺憾之处在于,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将杨宪益夫妇及霍克斯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或是对霍克斯译本的单独研究,从而忽略了对本土翻译者杨宪益夫妇英译本的更加深入探索。因此,为使金陵判词的研究更加全面,本论文着重以杨译《红楼梦》中金陵判词的翻译进行研究。李雪红(2002)主要研究的是杨宪益夫妇及霍克斯英译本金陵判词中的修辞格及其英译的对比研究,分析修辞格及其英译的得失。李梓,张映先(2003)则是从不同的文化背景,翻译风格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探讨了两种英译本的特色,旨在探讨含蓄美在英译中的再现。刘婧(2003)是从文体学的语言层次及音系层、词语层、句式层和修辞层来探讨《红楼梦》金陵判词的形式美以及修辞层中的不可译现象。梁书恒(2007)以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为例,从符号学的角度,解析了金陵十二钗判词中意象美的来由和在其文中的传递,指出了翻译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补救办法。张芸(2008)以金陵判词的两种翻译——杨译和霍译为例,试图从历史文化背景这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及其原因,并提出自己对《红楼梦》翻译的几点看法。温玉斌(2009)以金陵判词的两种译本为例,从模糊美学的视域来审视诗歌“析字”辞格的翻译,评论《红楼梦》金陵判词的修辞翻译的得失,知道翻译实践,提高译作质量。周维(2010)通过介绍目的论及其主要观点,指出目的论对《红楼梦》金陵判词中的典故英译具有很强的阐释力,可以引导读者来分析和理解《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译者是如何跨越金陵判词中的典故英译时存在的障碍,为典故英译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二、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将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语言技巧表达得淋漓尽致。金陵判词作为整本书的“文眼”所在,是解读整本书的关键所在。金陵判词不仅具有丰富的信息量,而且暗含了典故、修辞格以及其他传统文学手法,从而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因此,要将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特别是精髓所在的金陵判词译为英语,及其考验译者能力。众多译本中最具影响力的首推杨宪益夫妇及霍克斯的英译本。根据以往判词的研究,多数是两种译本的对比研究或对霍克斯译本的单独研究。为弥补研究缺憾,本论文将以杨宪益夫妇译本的金陵判词为研究对象,在许渊冲先生“三美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判词的翻译过程和“音美”、“意美”、“形美”的翻译策略在译文中的体现,深度剖析判词的美学表现。另外,本研究对今后的诗歌翻译研究、《红楼梦》的翻译研究以及红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有利于传播中国的古典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评述从上面的研究现状来看,众多的前辈学者们已经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对《红楼梦》中金陵判词的翻译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既有两种译本的对比研究,也有就其中一种译本的单独研究,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