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所形成的,包括国家政权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权力分配与实际运作方面的各种规范的总和。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A、王位世袭1.从禅让制王位世袭2.夏商王权的神秘色彩3.夏商时期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B、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分封制的目的和分封对象2.分封制下的政治权力关系①诸侯对周天子的权利和义务②层层分封的政治格局3.分封制的作用C、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实行宗法制的目的和作用2.宗法制的主要内涵D,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年老时沿用禅让的惯例,选举继位人。但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尧舜禹禅让?《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商王武丁早期征讨方国的卜辞(龟腹甲)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尚书·酒诰》)※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同姓诸侯西周的封国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士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卿大夫再将士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对象:宗室,功臣姻亲,现代贵族◇地区: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义务: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经济上:交纳贡赋◇权利:世袭领有封土,在封土内再分封,高度自主的行政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们毕竟是独立或者基本独立的政治实体,有自己可以支配的领土、人口以及军队,虽然从血缘上看宗主和诸侯都是一家人,但宗法制的特点就是随着代际传递而关系逐渐疏远,所以,诸侯立国之初可能与王室关系尚近,几代以后就变成疏族远亲了,因此,对他们的控制就更多地依赖礼仪、意识形态特别是军事力量的威慑。而且,分封的诸侯过多,分散在各个地方,其经济、文化和地理条件各不相同,诸侯之间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时间一长,诸侯之间的原有平衡不能永远保持,有的扩张,有的缩小甚至灭亡,诸侯之间也难免出现纷争。西周初年,当王室力量尚强的时候,还可以通过王室的调节来维持诸侯间的均衡,而时间一久,调控势必出现问题……尽管有宗法血缘的联系,但掌控整个王朝不离散的关键,还是王室的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宗法式分封制的特点就是要不断地分封,因为每代周王都有自己新产生的没有封地的兄弟和亲族,而不断地分封就需要有新的土地和人口,当王室力量足够强大时,可以通过不断地对外发动战争开疆拓土以满足这种需求。然而,王朝的扩张能力不是一个不变的恒量,它总是随着王畿的经济状况,以及王自身的素质出现变化,但并非可以无限延展,一旦战争不顺甚至失利,尤其是连续失利,王朝的持续分封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障碍。然而制度又是不可能随意改变的,所以只好在王畿之内想办法,结果只能是王畿的范围越来越小,王室的经济实力下降,这自然会导致军事力量的衰落。——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在这两阶段间,中国社会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衍进了好几世纪才